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

    中央內容區塊

     

                                                                              中華白海豚簡介

    印太洋駝海豚 (Sousa chinensis) 為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駝海豚屬的一種,俗稱中華白海豚,其特徵為背鰭基部有隆起現象,常用以作為辨識個體依據。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一般喜歡棲息於近岸水深小於25公尺以內及河口環境,是海洋生態系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白海豚可依個體的體型大小、顏色、缺刻及斑點多寡等特徵,來作為年齡判定依據,牠們的年齡階層劃分6個時期,分別為嬰年時期、幼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及老年時期。
    ●嬰年時期:身體體型小於3/4成體體型,全身灰色,體表上無斑點或花紋。
    ●幼年時期:身體體型大於3/4成體體型,體色轉為淺灰色,體表上無斑點或花紋。
    ●少年時期:體色逐漸轉淡灰色,身體上有白色或深灰色斑點夾雜出現。
    ●青年時期:體色出現部分粉紅色,身體上幾乎滿佈白色或深灰色斑點。
    ●壯年時期:體色以白色或粉紅色為主,斑點漸漸減少。
    ●老年時期:體色以白色或粉紅色為主,可能會有些許黑色或深灰色斑點。
     




    白海豚嬰年期
    嬰年期
    白海豚幼年期
    幼年期
    白海豚少年期
    少年期
     
    白海豚青年期
    青年期
    白海豚壯年期
    壯年期
    白海豚老年期
    老年期
    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  
    為保育臺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自109年9月1日生效,劃設為海洋生態系與河口生態系之複合型生態系,面積763平方公里,範圍橫跨苗栗、臺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 。

    中華白海豚野生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圖,共763平方公里


    中華白海豚面臨之生存威脅

    臺灣西部沿海的白海豚族群分布範圍與西部航運、填海造陸、興建海堤、工業工程、離岸風電等經濟、工業之重點發展及沿近海漁業活動區域重疊,所受到的人為衝擊相當大,而對此類數量極低的小族群,不可預期性的擾動更進一步提高其滅絕的風險。本署彙整相關文獻資料,歸納影響白豚族群其生存威脅因子為6大類:棲地劣化、海洋污染、食源減少、漁業混獲、海上活動及水下噪音等。

    一、 棲地劣化
    過去50年來,臺灣西部海岸線的地景因為各種濱海工程 (如河川整治、興建海堤、填海造陸、集水工程、沿海工業區開發等) 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吳哲榮、吳啟南 (2003) 根據衛星影像分析臺灣西海岸的變遷,指出在彰化,彰濱工業區、王功海埔地和永興海埔地在過去50年來,因人為工程建設使海岸線西進1.5 - 5公里,伸港鄉海岸線亦因魚塭擴張往外前進約1公里。臺灣海岸線的西進會引發複雜的水文改變,海岸線的外推可能會使水深梯度變大,天然海岸環境 (如防風林、潟湖和沙洲等) 的退化,影響淡水與養分的輸入,導致海岸生產力的降低。此外,海岸線的變遷可能影響海豚食餌的分布,進而改變海豚的棲地使用模式與社會行為動態 (Gowans et al., 2008)。

    二、 海洋污染
    鯨豚位居海洋生態系中最高的營養階層,環境中的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會藉由食物鏈的傳導累積在其組織中,形成高濃度的蓄積 (Dorneles et al., 2013)。白海豚的分布範圍緊鄰人口密集、高度開發、污染嚴重的臺灣西海岸,多項重金屬污染物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已經在臺灣西部近海的沉積物中被檢驗出 (Chen et al., 2007;Hung et al., 2010),對白海豚族群形成嚴重的潛在威脅。

    三、 食源減少
    根據對漁業統計年報的分析,在白海豚主要分布的六縣市海域的漁獲量多逐年下降,顯示近岸漁業資源日益減少,可能影響白海豚的生存 (漁業署,2019)。而使用生態系營養層模式對食物網及能量流轉進行分析,發現該海域中消費者所需的食物來源有70%是來自底棲的碎屑 (detritus),且生物量的轉化效率甚低,從初級消費者到次級消費者只有2.9%,主要是因為當地的能量大部分被人為捕撈帶走之故,亦顯示西海岸近海的生態系有過度捕撈的問題 (陳孟仙、邵廣昭,2011)。白海豚作為海洋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能夠利用的食物數量和品質受到限制,因而增加其生存難度。

    四、 漁業混獲
    因纏陷於漁具而死亡是全球鯨豚的主要死因之一 (Burns et al., 2002)。根據Read et al. (2006) 的估算,全球每年有高達三十萬隻的鯨豚死於漁業混獲,已對許多鯨豚族群造成威脅,最主要是由刺網所導致。在臺灣,鯨豚混獲的數量估值從每年數千隻到數萬隻不等 (Perrin et al., 2005;周蓮香,2005;2006),不確定性相當大;這主要是由於漁民在海上誤捕鯨豚時,往往在海上就將死亡的鯨豚拋棄,事後也不會通報,因此難以得知鯨豚誤捕的數量(周蓮香,2005),顯示漁業混獲是臺灣鯨豚保育上必須重視的一環。

    五、 海上活動
    海上交通船隻,特別是巨型貨輪和快艇等海上交通減少了白海豚的活動空間,船隻螺旋槳的撞擊是造成白海豚明顯傷害的原因 (周蓮香,2012; Wang and Araujo-Wang, 2018)。周蓮香 等 (2016) 訪談嘉義漁民,受訪者表示白海豚群會明顯躲避拖網船、雙拖網船和電蝦船。

    六、 水下噪音
    聲波在水中是傳遞訊息非常有效率的媒介,因此許多海洋動物 (包括鯨豚、海豹、海龜及部分倚賴聽覺的魚類等) 均使用聲音來感知環境、覓食、求偶、躲避天敵與進行社會聯繫等。而頻繁的海上交通、海事工程與海洋研究,已經帶來海洋的噪音污染,對海洋哺乳類造成嚴重影響,包括短暫性聽覺喪失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永久性聽覺喪失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行為障礙及聽覺掩蔽等 (Richardson et al., 2013)。 白海豚優先復育行動方案 白海豚優先復育行動保育方案(表1)的長期目標,係為瞭解及分析臺灣西海岸白海豚之空間分布、棲地熱點及族群數量,並確保其能存續於自然環境之中,將集結各機關專業及能量,共同監督與持續監測。


    白海豚復育

    歷年白海豚監測調查資料


     
    白海豚生態特性及保育計畫說明圖片
    圖1 臺灣白海豚保育計畫

    台灣白海豚
    圖2 白海豚個體名錄
     
    彰化區漁業白海豚巡護艦隊_海上巡查照片
    圖3 白海豚巡護艦隊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與範圍
    白海豚監測報告
    白海豚個體名錄

    4. 112年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個體名錄 pdf檔案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專家諮詢小組

    7.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專家諮詢小組-第6次定期會會議紀錄 圖片原始檔

    8.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專家諮詢小組-第7次定期會會議紀錄 圖片原始檔

    臺灣白海豚保育計畫
     白海豚陸地定點觀測作業指引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 瀏覽人次: 34051人
    • 更新日期: 114-01-16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