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第3條第1項第1款所規範的9大類有形文化資產中,第9目之「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其定義為:「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特殊地形、地質現象、珍貴稀有植物及礦物」,文資法第78條規定「自然地景依其性質,區分為自然保留區、地質公園;自然紀念物包括珍貴稀有植物、礦物、特殊地形及地質現象。」又自然紀念物禁止採摘、砍伐、挖掘或以其他方式破壞,而為維護自然保留區之原有自然狀態,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
文資法第81條: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區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由各級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直轄市定、縣(市)定者,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107年4月28日海洋委員會成立並職掌海洋保育業務,平均高潮線以下,屬海域之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由海洋委員會擔任中央主管機關。
陸域之自然地景及自然紀念物,由行農業部擔任中央主管機關,自112年8月1日起由農業部管轄。
公告時間:109年8月12日
面積:1.36公頃
地理位置:澎湖縣湖西鄉北寮村「番仔石」
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本處屬海域自然紀念物,中央主管機關為海洋委員會)
類型:縣定自然紀念物 (屬海域之自然紀念物)
符合之指定基準: 1.自然形成且獨特罕見2.科學、教育、美學及觀賞價值。
管理維護者:澎湖縣政府農漁局
指定之緣由及理由
一、番仔石
赤嶼東南方約1公里的海蝕平台上,有一大片不規則範圍含大量橄欖岩捕獲岩被的玄武質熔岩流,是來自地函深處高溫高壓環境下的產物,當地人稱它為「番仔石」。
因岩漿活動而產生的岩石稱為火成岩,依其冷卻速率、結晶顆粒大小可分為深成岩與火山岩,而橄欖岩屬於深成岩,主要礦物組成為橄欖石、輝石和少量的長石或尖晶石或石榴子石,其中橄欖石的組成比例佔一半以上。另依照化學性質區分,以二氧化矽含量為基準,若含量小於45%,稱為超基性火成岩,主要是構成上部地函的組成物質-「橄欖岩」。從高溫高壓的岩石學實驗可以證明,低矽高鎂的超基性火成岩是來自地底下80-100公里高溫高壓的地函物質,為玄武岩岩漿上升噴發過程中,捕獲岩漿庫或岩漿噴發管道周圍的岩石,因此稱為「捕獲岩」,其岩石種類和岩漿冷卻所形成的岩石有相當大的不同。
二、地理位置
「番仔石」坐落於澎湖縣湖西鄉北寮村,位在澎湖本島東北側。劃設範圍為紅色區域部分1.36公頃區域面積(長約252公尺、寬約54公尺,座標標示如圖所示),如標示2,區域內黃色範圍為玄武岩捕獲橄欖岩的「擄獲體岩體」,屬番仔石核心區,依法不得破壞。黃色周圍綠色區域為擄獲體滾石,亦不得破壞。黃色區域外紅色區域內為緩衝區(不包含黃色及綠色區域),得進行一般潮間帶活動(如耙螺貝類、照海等)。
海洋保育署為表揚107年度推動海洋污染工作績優縣市及環保艦隊,今(15)日於高雄港棧伍庫2019世界海洋日『生態永續,產業繁榮,海域安全』活動,由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仲威頒發獎座給績優縣市及環保艦隊人員,並鼓勵地方政府及環保艦隊持續推動海洋環境保護作為,展現公私協力共同守護海洋環境之決心。
公告時間:111年12月8日
面積:
1.西側熔岩池:0.0093069公頃
2.東側火山頸:0.0343034公頃
地理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
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本處屬海域自然紀念物,中央主管機關為海洋委員會)
類型:縣定自然紀念物 (屬海域之自然紀念物)
符合之指定基準: 1.自然形成且獨特罕見2.科學、教育、美學及觀賞價值。
管理維護者:澎湖縣政府農漁局
指定之緣由及理由
一、熔岩池、火山頸
東側火山頸之中心凸起成地勢較高的熔岩穹丘,圍繞凸起岩體的熔岩,不僅具有同心圓構造,也呈現扭曲變形的特徵,顯示其在形成過程中有受到應力擠壓的作用,而此一作用應該是來自於較高黏滯性的岩漿上升侵入岩體所造成。圓形構造內最少可發現四條以凸出處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岩脈,寬度從數十公分至一公尺,且呈現扭曲的特徵。
西側熔岩池呈現平坦狀,熔岩池直徑約為15公尺,具有同心圓構造。同心圓構造可能是玄武岩熔岩流在冷卻過程中,受到流動應力作用讓已部分凝固、高黏滯性的玄武質岩漿表層產生褶曲變形,因主要推力來自於中心上湧的岩漿,一股股往上並產生向外的震波,進而形成同心圓構造,此一往外擴張的圓形構造因冷卻被冷凍形成在熔岩池表面,之後被熔岩流覆蓋保存下來,經過數百萬年的風化侵蝕後出露。雖然其岩脈的規模與數量皆小於東側火山頸,但因形狀完整,為觀察熔岩池全貌之最佳景點。
二、地理位置
「馬公市西衛里之熔岩池、火山頸」坐落於澎湖縣馬公市西衛里,鄰近海陸域相鄰及交接處,位於平均高潮線以下,屬未登錄土地。
公告時間:111年12月5日
面積:0.030583公頃
地理位置:連江縣北竿鄉后沃村
主管機關:連江縣政府(本處屬海域自然紀念物,中央主管機關為海洋委員會)
類型:縣定自然紀念物 (屬海域之自然紀念物)
符合之指定基準:1.自然形成且獨特罕見。2.科學、教育、美學及觀賞價值。
管理維護者:連江縣政府
指定之緣由及理由
一、海上孔子像
海上孔子像主要岩體是花岡岩,屬於1億6千萬年前,板塊碰撞產生的深層侵入岩,花岡岩質地堅硬較耐侵蝕,後來約9千萬年前玄武岩沿著花岡岩的節理侵入,但由於玄武岩脈較花岡岩脆弱,長期受到海水的風化侵蝕作用,花岡岩兩側的岩石崩塌形成獨立的花岡岩岩柱,岩柱外型像孔子像,在漲潮時岩柱獨立於海上,因此有海上孔子像之稱。海上孔子像因獨特的外型,媲美野柳的女王頭,具有獨特性及稀有性。透過自然紀念物的指定提升地質公園的保育價值,保存特殊的地質地形景觀,同時可作為大眾認識地質及環境教育的場所,協助保育及教育的推廣。
二、地理位置
海上孔子像位於螺山海岸灘地,依連江縣政府地籍資料為權屬未定地,岩柱呈上窄下寬,上方寬約3公尺,下方約4-5公尺,石柱高約4公尺。核心區範圍包含海上孔子像石柱及石柱向外1公尺,面積約 41.23 平方公尺。緩衝區面積為264.6平方公尺(不包含核心區的面積),可從事撿螺以及環境教育等事項。
西衛里之熔岩池火山頸、白沙鄉煙墩山低平火山口自然紀念物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