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重要生態系> 藍碳生態系
  • :::

    藍碳生態系

    中央內容區塊
    沿岸藍碳生態系 (Coastal Blue Carbon Ecosystems)
         
            什麼是自然碳匯呢?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環境中可以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地方,包括了森林、草原、濕地、沿海和海洋等,其中又以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而海洋50%碳儲存在僅占地球2%面積的藍碳生態系中。
    沿海藍碳生態系由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等三大典型海岸生態所構成,其特點在於土壤長期保持厭氧條件,進而減緩土壤有機碳的分解,再加上沿岸植被的高生產力,大量的枯枝落葉及死亡根系經分解後會埋藏於土壤,進而累積巨大的儲碳量。沿海藍碳生態系除了具有碳匯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棲地提供了許多生態服務功能,像是保護海岸、淨化水質、減緩波浪侵害、防止海岸侵蝕、提供漁獲、提高生物多樣性、增進食物來源、支持沿岸居民生計,以及提供旅遊觀光資源等。
     
     

     
     


         
            過去因為人為活動,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加上大幅度森林濫砍、農地開墾和工業發展,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引致全球暖化。為了減少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變遷,目前國際上認為保護藍碳生態系,是其中一項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透過維持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等生態系的健康,能夠協助我們達到生態保育、氣候調適、淨零碳排等目標。
            海洋保育署自108年起陸續盤點我國藍碳生態系分布及面積,並於113年更新調查結果,全臺沿海藍碳生態系面積約8,945公頃,其中海草床所占面積最大7,818公頃,(東沙環礁海草床7,716公頃面積最大),其次為紅樹林938.8公頃,鹽沼188.33公頃,綜合全臺三種沿海藍碳碳儲存量約為47萬公噸。
          海洋保育署配合行政院「自然碳匯」關鍵戰略,持續與各部會共同合作,針對森林、土壤、海洋等三大類自然碳匯,進行科學基礎的工作,從政策、生態、產業、社會多方均衡考量,協力推動我國碳匯發展,同時透過海保署六大行動策略,持續調查監測及建立本土數據,並廣納地方及企業參與,俾利環境部評估納入國家溫排清冊,推動藍碳制度。讓我們一起努力達成2050年淨零的目標!   

    台東三仙台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 瀏覽人次: 6765人
    • 更新日期: 114-01-14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