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海前哨站列傳之三-順應潮流持續投入環境維護的LA潛水(下)
發布日期:113-11-01
發布單位:海洋環境管理組
淨海前哨站列傳之三順應潮流持續投入環境維護的LA潛水(上)
淨海前哨站列傳之三順應潮流持續投入環境維護的LA潛水(下)
文字/張清森、葉奕緯
照片/林志翰、游千瑩
無論是正向的改善或負面的破壞,海洋環境相較於陸地上的變化都是相對緩慢的,也因此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海洋環境問題時,才會驚覺問題已經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缺乏對於海洋環境變化的危機意識,而這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並不熟悉、並不親近我們周遭的海洋,而這正也是孟哥希望能帶給下一代孩子們的重要資訊-環境教育。
淨海20年的海底清道夫
海洋廢棄物問題日漸嚴重,但令孟哥最有感觸的還是親眼看到魚類、海龜等海洋生物被廢棄漁網纏繞、甚至死亡時的景象。「早期我們都是號召我們自己的教練一起來做淨海跟淨灘的工作,後來也漸漸讓學員感受到我們這樣的行為,也因為這樣淨海大聯盟計畫開始執行的時候才找到LA潛水,我也希望我的教練們能夠持續傳承這樣子對待環境的心態。」
「我做淨海超過20年以上,雖然感動不了所有人,但要先感動自己,慢慢開始做、持續做,才能影響到身邊其他人,讓大家願意投入淨海活動。先從我們下水的地方開始清(海廢),最後讓我們整個海洋愈來愈乾淨,我想這對於整個臺灣未來的潛水發展是很大的助力。」孟哥分享過去20年執行淨海內心中的期許。
而淨海大聯盟所做的淨海,和孟哥過去20年的淨海相比,還多增加了數據統計的工作。「在做淨海前哨站的活動,我也發現跟我之前自己在做的方式不太一樣,尤其是針對廢棄物的分類、秤重統計等等工作,是我們以前在做(淨海、淨灘)的時候不太在意的事情,雖然我還不太瞭解『秤重統計』這件事情的真正意義,但也還是希望能持續看到相關的成果公布給社會大眾知道。」
海洋環境教育宣導不僅限於潛水員
比起實際下水撿拾海廢上岸,如何傳達正確的觀念給下一代並且真的讓他們內化,也是同等重要的課題。「我接下來想做的事情是『食魚教育』,希望今年冬天可以把相關的設施都搭建好,包括最重要的九孔池跟裡面一些生物的放養。」孟哥興奮地向我們透露他即將迎來的新計畫,「我希望讓下一代的孩子知道愛護環境的重要性,透過讓他們認識海洋生物,包括魚蝦、藻類、貝類等等,進而讓他們去瞭解更 廣闊的海洋生態,以及我們日常飲食中對於海鮮的正確觀念。」
除了潛水員和孩子之外,孟哥也希望能將環境教育宣導擴大到整個水域活動參與者。「以東北角地區而言,除了潛水員,我覺得針對釣客的宣導也很重要,因為這邊(東北角)很多釣點其實是跟潛水區域有些重疊的,我們也確實在這些地方有看到一些屬於釣客產生的廢棄物,也因此我認為整個海洋環境教育應該要有更整體性的宣導規劃,才能將環教、垃圾不落海、甚至是主動淨海的觀念傳達給所有使用這 片海域的人。」
國外的潛水產業及淨海活動
孟哥帶過許多潛水旅遊團到過不同國家,我們也不禁好奇國外的潛水遊憩活動與臺灣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孟哥也很快娓娓道來:「國外潛水和臺灣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經營模式,尤其在費用上面就是一個很大的落差,價格平均而言大概是國內的3到4倍以上。高價格除了因為他們的海洋環境生態真的很好、有特色之外,也反映到他們對顧客的服務,比如揹裝備、組裝備等作業,在國外是不用客人自己來做的 。」至於為何有這樣的差異?孟哥接著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國外很多的潛點是真的完全以『觀光』為發展目的,換句話說他們幾乎不做考照的生意,遊客來到這邊就是要做Fun Dive、享受這邊的海洋環境,維持當地的海洋環境生態當然就變成是首要的目標,才能確保在高價格的情況下還會持續有人願意前來探索。」
至於淨海活動方面,孟哥最大的感受是國外的潛店可以一起合力來執行一個海域的環境維護,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還受到經營型態的影響。「當潛店之間彼此是競爭關係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很難有效地去共同維護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更遑論要去劃分考照潛點跟觀光潛點的可能性了。」
持續擴大的水域遊憩產業所隱藏的問題
臺灣四面環海,理應具備很大的潛力發展海洋遊憩及海洋產業,但相較於菲律賓、印尼等海島國家,在海洋遊憩及觀光發展上顯然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尤其是在生態維護及空間規劃上,似乎是已經擁有海洋主管機關的我們亟需正視的問題。對於東北角地區而言,就夾雜了航道、港區跟保護區,水域相關活動更是上看將近10種,要如何合理規劃各項活動的空間配置,絕對不是把地圖拿出來用色筆塗色區分就 能解決的。
「比如剛剛提到過的釣魚吧,我們劃設了保護區、設立了合法垂釣區,但更重要的是要去檢視我們是否有真正落實執法的環節,不能只是規劃了所謂的海洋保護或友善海洋區域,然後透過新聞媒體宣傳一波就結束了,後續的執法甚至是法令開罰等配套措施也應該要一併完善並且徹底執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改變整個臺灣的水域遊憩活動產業。」
「過去沒有真正落實執法,其實也形成大家會開始劃設類似屬於自己的區域的現象,因為作為業者來講,當這片海域的海廢都是由我們自己花錢、花時間去清除的,並且也很配合政府的政策依照規定去弄保險跟其他的安全措施,但發現有其他的使用者不需要或者沒有做這些事情而我們沒有辦法去規範他們的時候,要嘛跟著放棄維護環境,要嘛就是申請把這塊我們自己維護的海域框起來,僅限我們的人可 以下水使用。」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一直存在於東北角地區,要如何找到可能的突破口,有待臺灣的海洋產業遊憩活動的主管機關正視及解決。
今年度東北角潛季也即將進入尾聲,不確定明年度再次能下水時海廢減少的量以及空間規劃的進步程度會是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依然會在東北角的海域以及岸際看到孟哥號召大家一同進行淨海淨灘的工作,甚至這一次,孟哥還會帶著大家參觀並且親自解說那座新安置好的九孔生態池。
(本文由海保署人員及淨海大聯盟擴展計劃委辦團隊撰寫,圖片部分未經許可請勿單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