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中央內容區塊
    黃氏葉膜藻-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發布日期:111-12-16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黃氏葉膜藻-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黃氏葉膜藻
    Phyllymenia huangiae (Showe M.Lin & H.-Y.Liang) Showe M.Lin, Rodríguez-Prieto, De Clerck & Guiry 2022
    俗名:黃氏蜈蚣藻(舊名)、海大麵(臺語)、菩提藻
     
    形態特徵:
    藻體紅褐色、暗紅色或棕綠色,也常出現白色斑塊條紋,直立叢生。分枝軟骨質,細長扁圓柱狀,具膠質故外表粘滑。自基部產生數根主分枝,主分枝兩側有不等長小枝排列。
     
    生態習性與棲地分布:
    熱帶至亞熱帶海藻,目前僅有臺灣有分布紀錄。產於臺灣東北角海岸的黃氏葉膜藻常見於春末夏初的低潮線,並與其他低潮線附近的海藻混生,偶而可見於潮下帶水深 1-2 公尺處。1 月至 6 月為生長季,臺灣產於東北部、東部及恆春半島。
     
    補充資料:
    黃氏葉膜藻舊名為黃氏蜈蚣藻(Grateloupia huangiae ),是林綉美教授等人於 2011 年發表分布於臺灣的新種,種小名是對曾任職於臺灣博物館的黃淑芳博士,因長期研究臺灣海藻的貢獻而命名。模式標本採自屏東林邊,新北龍洞與馬崗等處也有確認樣本。2022 年林綉美教授等人,再依據其雌性生殖構造與發育的差異,藉由親緣關係的建立,同時將黃氏蜈蚣藻與臺灣蜈蚣藻移至葉膜藻屬。
    本種雖是 2011 年才命名的新種,但東北角在地居民與東部阿美族原住民早已習慣於特定季節採收食用,並稱之為蜈蚣藻,主要係因藻體外觀常可見到兩側排列的小枝,狀似百足蜈蚣而得名,也曾因考量素食者觀感,而改稱菩提藻。而臺語稱為「蜈蚣菜」的麒麟菜,與此處介紹的蜈蚣藻都是早期依據外觀形態辨識而來,只是臺語的「蜈蚣菜」與國語的「蜈蚣藻」,常讓大家誤會摸不著頭緒。

    相關圖片
    黃氏葉膜藻常見於東北角低潮線附近。
    黃氏葉膜藻常見於東北角低潮線附近。
    快炒上桌的蜈蚣藻,是一道滑順可口的海菜料理。
    快炒上桌的蜈蚣藻,是一道滑順可口的海菜料理。
    • 瀏覽人次: 199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