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中央內容區塊
    刺紫菜-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發布日期:111-12-16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刺紫菜-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刺紫菜
    Phycocalidia acanthophora (E.C.Oliveira & Coll) Santiañez 2020
    俗名:荷葉紫菜、皺葉紫菜
    英名:Purple laver, Nori, Laver
     
    形態特徵:
    藻體紫紅色或紫黑色,薄膜葉片狀,單片或多片叢生。退潮時,葉狀藻體皺縮聚集並垂掛於礁石邊緣,遇漲潮藻體則如展開的花朵。顯微鏡下膜片狀邊緣有細微鋸齒排列,因只有一層細胞,可見到成熟細胞與營養細胞的差異。具明顯盤狀固著器。
     
    生態習性與棲地分布:
    屬於亞熱帶至溫帶海藻。葉狀藻體為配子體,須待秋分進入短日照,以及水溫較低後,才會生長在海浪沖擊之潮間帶中部以上至飛沫帶的礁岩上,並以群集方式生長。生長期尾聲時,藻體顏色由紫黑色轉成黃褐色,並在釋放出果孢子後於礁石上消失。10 月至隔年 4 月可見,臺灣主要產於北部、東北部、花蓮以北及澎湖岩礁海岸,另金門與馬祖也有分布。
     
    補充資料:
    早在西元 600 年的中國,就已經知道利用紫菜作為食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除了記載紫菜的形態,也敘述了紫菜的藥用價值。紫菜一直是海藻中最被人熟悉的種類之一。從日本、韓國到華人,都會利用紫菜煮湯、配菜或製成加工品。包壽司最重要的海苔片,就是用紫菜加工而成。臺灣的野生紫菜從東北角到離島的澎湖、馬祖,都是冬季海人們頂著寒冬冒著東北季風的浪擊危險在海浪拍擊的海岸採摘。由於採紫菜的工作辛苦,參與採紫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澎湖的紫菜產業目前僅有少數的社區保留。
    澎湖的紫菜品質細嫩,特別在幾個無人島面向北側及東北側的礁平台上,例如姑婆嶼、錠鉤嶼跟雞善嶼等,每逢進入冬季,就是準備採收野生紫菜的時節。採摘紫菜有兩百年以上歷史,過去附近的幾個漁村也曾經爭奪過所有權,後來透過迎王的宗教儀式互相溝通之後,各自分配島上紫菜的採摘權,每年 10 月到隔年 3 月可以去特定島嶼採紫菜,或是安排特定時段上島採紫菜,收穫由耆老們分配一半自取,一半歸公,公的部分則以各戶的丁口(男女人口)分配發放,成為獨特的紫菜產業合作模式。現代由於許多島嶼列為自然保留區,必須透過村長協調管理單位開放,各村互相輪流上島採紫菜。 
    除了野生的紫菜採收,民國 60 年代,澎湖地區也開始嘗試紫菜人工養殖,目前澎湖講美仍設置紫菜養殖的示範區,在地也有少數的漁家配合澎湖縣政府水產種苗中心培育的紫菜殼孢子體,從事傳統的紫菜人工養殖工作。不過市面上大多數的紫菜產品來源,仍以中國近岸養殖的收成為主,少部分的加工產品來自日、韓。
    傳統的紫菜養殖與現在的養殖是完全不同的。在全球海藻養殖業尚未興盛之前,大都是以野採或是野放的方式取得海藻,紫菜也不例外。早在二次大戰之前,日本的紫菜都是依賴冬天在潮間帶置放網架,等紫菜苗附著後長大,再前去網架上採摘收成,這種採收方式往往受到天候的影響,產量自然不穩定。雖然當時的養殖業者也嘗試收集成熟紫菜產生的果胞子,灑在苗繩上藉此獲得紫菜苗,但始終無法獲得像紫菜一樣的葉狀體。直到二次大戰期間,英國藻類學者(K. M. Drew-Baker)無意中發現紫菜的培養,需要藉由牡蠣殼當作紫菜釋放配子受精後附著的基質,並發表了文章,日本的藻類學家才開始引用並研發出現今紫菜人工養殖的技術與完全養殖的所有過程。而這位英國的藻類學家,也被日本紫菜養殖業者尊稱為海洋之母,並立雕像於日本熊本縣宇土市紀念其偉大貢獻。

    原來紫菜生活史中,我們食用的藻體是配子體,也就是有雌雄性別的葉狀體。紅藻的雌配子通常不移動,會等待雄配子來受精產生果胞子體。受精後的果孢子體會釋放果孢子,再生長形成絲狀體,而絲狀體正是紫菜的孢子體世代。當絲狀體要選擇底質,藉此度過夏天高溫、日曬的問題時,牡蠣殼正是最適合的附著環境,也由於孢子體是在牡蠣殼上生長,故也稱為殼孢子世代。在英國學者研究這個絲狀構造之前,它一直被認為只是單純住在牡蠣殼上與紫菜無關的一種小型植物。牡蠣殼上的絲狀體等到秋分之後,海水溫度開始下降,日照時間變短,便轉換形態釋放出孢子,此孢子再附著於礁石或是養殖業者準備的網架苗繩上,才能長出我們食用的配子體。正因為紫菜人工養殖的突破,使得紫菜成為最全球重要的海藻養殖產業之一,年產量約 300 萬公噸,以中國沿岸為主要養殖區域,日、韓次之,再透過食品業者的加工處理,使得紫菜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也最讓人熟悉的海藻食品。  

    相關圖片
    冬季的北部海岸常見刺紫菜聚集生長。
    冬季的北部海岸常見刺紫菜聚集生長。
    紫菜生長期結束前,藻體會由紫黑色轉成黃褐色。
    紫菜生長期結束前,藻體會由紫黑色轉成黃褐色。
    退潮後,刺紫菜可忍受短時間的乾燥。
    退潮後,刺紫菜可忍受短時間的乾燥。
    • 瀏覽人次: 184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