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中央內容區塊
    環蠕藻-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發布日期:111-12-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環蠕藻-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環蠕藻
    Neomeris annulata Dickie 1874
     
    英名:Fuzzy tip alga
     
    形態特徵:
    藻體圓柱狀,單條無分歧,稍有彎曲,偶會群集生長。除藻體上部呈綠色無鈣化外,大部分皆呈白色有明顯鈣化。主軸有 60-80 層輪生枝,每一層具有 35-45 個側枝孢子囊,孢子囊會因鈣化結合成環繞主軸的環狀構造,越靠近基部越明顯。
     
    生態習性與棲地分布:
    熱帶海藻,廣泛分布於全球珊瑚礁海域。叢生於潮間帶潮池之石頭上或礁石遮蔽面,潮下帶通常較少見到群集,而是單獨生長於礁石上。全年皆有分布,臺灣在恆春半島、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及東沙島均有紀錄。
     
    補充資料:
    蠕藻屬在臺灣及周邊離島,目前僅有兩種,一是環蠕藻(N. annulata ),另一為范氏蠕藻(N. vanbosseae )。兩種蠕藻的外觀、大小、棲地環境、生活方式與出現季節等幾乎相同,要辨識兩種之間差異的最好方式,即是觀察條狀彎曲藻體下半部的鈣化呈現方式。環蠕藻的孢子囊鈣化後癒合成一環狀構造,一圈一圈由基部向上堆疊,而范氏蠕藻則無此一現象,鈣化後的孢子囊是一顆一顆排列,不會癒合。此外,相較於環蠕藻廣泛分布於全球珊瑚礁海域,范氏蠕藻則是僅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不論環蠕藻或是范氏蠕藻,外觀上也容易與軸球藻混淆,兩者之間可從藻體下半段的鈣化程度區分,鈣化較明顯的是蠕藻,而軸球藻鈣化較輕微。

    相關圖片
    新生的環蠕藻成棍棒狀。
    新生的環蠕藻成棍棒狀。
    成熟藻體下半部配子囊鈣化明顯,並形成一圈圈環狀排列。
    成熟藻體下半部配子囊鈣化明顯,並形成一圈圈環狀排列。
    成熟藻體中下半部鈣化的配子囊成不規則聚集。
    成熟藻體中下半部鈣化的配子囊成不規則聚集。
    • 瀏覽人次: 176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