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中央內容區塊
    石蓴-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發布日期:111-12-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石蓴-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石蓴
    Ulva lactuca Linnaeus 1753
    俗名:海青菜、岩頭青
    英名:Sea lettuce, Green laver
     
    形態特徵:
    藻體翠綠或鮮綠色,膜片葉狀,有韌性略呈塑膠質感。潮間帶的藻體常呈不規則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平滑或有波浪皺褶,尤其是從一基部生出數片葉狀體時,宛如生菜,因而英文稱為海萵苣(sea lettuce)。低潮線附近的藻體則呈長條帶狀,單葉或是數片聚集生長。藻體基部以小盤狀固著器附著於岩石上。
     
    生態習性與棲地分布:
    生全球性暖溫帶分布藻種,生長於潮間帶中、下部至潮下帶淺水域的礁石上,為臺灣本島海岸最常見到,分布範圍也最廣的種類。冬末初春是石蓴大量繁生的季節,從潮間帶中、上部迅速佈滿整個潮間帶,特別是北部及東北部海岸,如綠油油的老梅綠石槽就是大家熟悉的季節限定美景。
    隨著石蓴於海岸生長區域的不同,藻體葉片會隨水流的急緩,外形略有變化,在靜水域可長成較寬較大之葉片,在低潮線附近受到海流的帶動則形成長條帶狀。長條帶狀的石蓴,以春季為主要生長期,葉片狀石蓴則一年四季都可見到。
    石蓴的生活史短,生長的潮間帶環境變化也較劇烈,遇到烈陽照射或是強降雨的影響,易導致藻體逐漸泛白死亡,但當環境又轉為適合生長的條件時,泛白藻體下方會再迅速產生新的世代重新覆蓋於礁石上,而泛白的藻體則分解,回到大自然。隨著夏季的艷陽高溫,石蓴則以離海水較近的低潮線附近為主要生長區域。
     
    補充資料:
    以往依據形態分類,葉片狀的稱之為石蓴(U. lactuca ),而長條帶狀的是裂片石蓴(U. fasciata ),目前裂片石蓴已於2019 年證實基因序列與石蓴相同,而確定為石蓴的同種異名。
    而同樣是葉片膜狀的石蓴與青海菜,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是青海菜僅有一層細胞,而石蓴有兩層,故青海菜口感較嫩,具有食用價值,石蓴口感較粗,少數店家會將石蓴裹上麵衣後炸成酥片販售。倚海維生的居民也會採收潮間帶的石蓴作為飼養家禽、家畜的飼料,或是家中農作的肥料。

    相關圖片
    春天低潮帶的翠綠的石蓴。
    春天低潮帶的翠綠的石蓴。
    石蓴也生長於潮下帶礁石上
    石蓴也生長於潮下帶礁石上
    以往長條帶狀稱為裂片石蓴,現已併入石蓴。
    以往長條帶狀稱為裂片石蓴,現已併入石蓴。
    • 瀏覽人次: 265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