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中央內容區塊
    礁膜-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發布日期:111-12-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礁膜-臺灣百種海洋生物-大型海藻與海草

    礁膜
    Monostroma nitidum Wittrock 1866
    俗名:青海菜、鵝仔菜(臺語)
     
    形態特徵:
    藻體黃綠色或淡黃色,薄膜圓葉狀,僅有單層細胞可透光。藻體柔軟,邊緣波浪狀皺褶,成熟藻體向前端延伸,且前緣常有不規則碎裂。基部由細絲細胞組成盤狀固著器,附著能力不佳。細胞大小不一,成不規則排列,外有較厚膠質包覆。
     
    生態習性與棲地分布:
    藻體柔軟易破碎,故喜生長在風浪小或靜水區之潮間帶中、上部岩石或岩壁上,尤其會集中於高潮帶。退潮後藻體會緊貼基質,分布的範圍較石蓴窄,觸感也較石蓴柔軟許多,且因藻體緊黏堆疊,會呈現出不同於石蓴的深綠,這些特性都可用來區分礁膜與石蓴。另外,礁膜也因為附著力不佳,極易在漲潮後受到潮水衝擊而脫落。生長季為 12 月至次年 4 月,1-3 月為繁盛期。臺灣產於北部、東北部、恆春半島及澎湖,其中澎湖青海菜產業頗負盛名。
     
    補充資料:
    澎湖的青海菜是當地著名特色,隨著農曆年節過後的春天信息,潮間帶開始長滿青海菜,此時漁村長輩一邊帶著孫子,一邊利用退潮時徒手採摘青海菜,而海女(男)們還會利用當地潮間帶又大又廣的特性,趁著開始漲潮之際走入海水中,腰間掛著簍具或拖著保麗龍箱,以特製的彎形短桿撈取水中漂浮的青海菜,這個撈取的動作,就被稱為「遛」。纏在短桿上的的青海菜順勢滑入簍具內,不僅量多,也節省蹲姿採摘移動費勁的勞力。由於當地青海菜聚集叢生,數量多,採收時間可長達 3 個月,就成了澎湖冬季不易出海時,海邊人家得天獨厚的外快。 
    在澎湖許多潮間帶與離島,多為婦女及在家工作者到海邊遛海菜,再把採摘的海菜帶回家中清洗、攪碎、脫水後,集中曬乾保存,或者清洗完直接以冷凍方式存放,早期還會外送至日本加工調味製成美味的海苔醬。
    雖然臺灣本島北部與東北角的居民也會採收青海菜,但都是利用退潮時直接採摘方式取得,收穫相較於澎湖還是少了些,「遛海菜」也就成了澎湖特有的漁村文化。

    相關圖片
    澎湖海岸春間潮間帶佈滿柔軟鮮嫩的青海菜。
    澎湖海岸春間潮間帶佈滿柔軟鮮嫩的青海菜。
    澎湖潮間帶徒手採摘青海菜。
    澎湖潮間帶徒手採摘青海菜。
    「海菜魚丸湯」以冷凍保存仍維持鮮綠的青海菜,搭配上澎湖手工的狗母魚丸,青海菜的入口即化,魚丸的 Q 彈嚼勁,是澎湖餐廳必嚐的特色佳餚。
    「海菜魚丸湯」以冷凍保存仍維持鮮綠的青海菜,搭配上澎湖手工的狗母魚丸,青海菜的入口即化,魚丸的 Q 彈嚼勁,是澎湖餐廳必嚐的特色佳餚。
    • 瀏覽人次: 956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