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2

    中央內容區塊
    西施舌-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II
    發布日期:111-02-2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西施舌 Hiatula diphos

    西施舌 Hiatula diphos (Linnaeus, 1771)
    別名:西肚舌、西刀舌、紫晃肉、雙線血蛤
    英名:Chinese venus

    形態特徵:
    殼大型,殼質薄,貝殼輪廓呈長橢圓形。殼頂低,位於背緣中點。殼前後不對稱,後緣較前緣窄。殼邊緣鋒利,殼表主要呈綠褐色或偏紫色,殼表有同心圓狀的成長輪,除成長紋外十分平滑,由殼頂向後腹側有兩條不明顯的白色放射線。覆有褐色殼皮。殼內面呈淡紫色,套線彎入明顯可達殼長之2/3。僅有一個主絞齒,後端殼無法閉合而微開。

    生態習性:
    西施舌有著扁薄而長圓的外殼。發達的斧足有利於棲息在泥灘濕地,掘沙潛洞,可伸展至如殼長一般長。一般時間棲息於距離泥表下方約10公分左右,但遭遇刺激或干擾時,牠可快速鑽潛到泥表下達30-50公分處。平時由沙泥底伸出成對的出入水管。吸入海水,濾食水層中的浮游生物或水表的有機碎屑為食。另一邊排水及消化後的排泄物。當感覺有震波或有人靠近時,會迅速下潛至洞底避敵。發達的斧足,相當的肉質肥美,白嫩軟滑清甜,被饕客比喻像甜美西施之舌一般,所以才叫「西施舌」。正因為美味而卻棲息於離表層約30-50公分的軟質泥沙層中,人力難以大量採捕,因此產量不多。由於高經濟價值,早期有漁民進行淺灘圍籬養殖,當時靠天然種苗採收,供不應求。隨著養殖面積加大,以及人工繁殖技術成熟後,開始大量供苗,擴張養殖面積,並開始在臺灣西海岸泥灘地及河口區普及。然而,民國75年初,高屏地區發生西施舌渦鞭毛藻中毒事件,由於渦鞭毛藻含麻痹性貝毒,毒性濃縮累積後,形成劇毒。事件之後,西施舌養殖產業大受影響。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臺灣由北海岸淡水沿西部從新竹、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及東港均有發現。棲息於河口半淡鹹水的潮間帶至20公尺深的淺海砂泥底。然而,目前西施舌的沿海棲地因污染及人為破壞,每年數量在遞減中。

    相關圖片
    西施貝之雙殼。
    西施貝之雙殼。
    由殼頂向後腹側有兩條不明顯的白色放射線。
    由殼頂向後腹側有兩條不明顯的白色放射線。
    • 瀏覽人次: 184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