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2

    中央內容區塊
    飛白楓海星-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II
    發布日期:111-02-22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 typicus Müller & Troschel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 typicus Müller & Troschel, 1840
    別名:沙星、沙篩星
    英名:Sand sifting star

    形態特徵:
    成體的直徑約12至15公分左右,雌海星體型大於雄海星。以5隻腕足者較為普遍,但偶爾也有6腕、4腕及3腕的個體。身體呈五角星形,腕足呈星形放射狀,瘦長明顯,末端變細。反口面體色為灰黃色,有許多黑色斑塊整齊地在腕足上排成數條橫紋;口面則為白色,足緣體色較淡。體盤中央有明顯的肛門,管足有發達的吸盤,篩板白色且明顯,靠近體盤中央。體表的骨片複雜但排列精密而整齊,在反口面形成斜列與縱走的整齊雕紋。

    生態習性:
    飛白楓海星性喜沙底的潮間帶,澎湖的沙底潮間帶數量頗多。高潮時埋在沙底棲息,低潮時則在底質表面移動、覓食。在生殖季節,雄性海星有交叉壓疊在雌體上的假交配特殊行為。

    棲地分布:
    南非海域以東之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都有分布,夏威夷附近也有其蹤影。臺灣附近目前僅見於澎湖的潮間帶。臺灣本島在1950年左右北部的淡水河口曾有分布紀錄,但近數十年來本島未聞有其分布的報告,在澎湖的潮間帶則相當普遍。人工海岸發展會導致飛白楓海星群落減少。

    資源狀況:
    非經濟性物種。

    相關圖片
    雄海星交疊其他海星之假交配狀態。
    雄海星交疊其他海星之假交配狀態。
    腕足反口面複雜而整齊的骨片排列與側棘。
    腕足反口面複雜而整齊的骨片排列與側棘。
    • 瀏覽人次: 264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