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永續資源>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 :::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中央內容區塊
    臺灣海鳥保育現況
    發布日期:113-03-07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海鳥的存在往往聯繫著海洋與陸地的地資源,肉食性的牠們作為海洋環境的掠食者之一,透過營養階層的傳遞,反映著世界上各式海洋環境的生態,牠們的存在也是一種指標,維繫著海洋資源脈絡,讓人們得以觀測海岸生態健康與否。

              依照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定義,海鳥是指其生活史多在海域環境中的鳥類,包含企鵝、多數管鼻目鳥類、鰹鳥、鷗科鳥類與部分鷸科鳥類共359種,經比對中華鳥會發布的2020年臺灣鳥類名錄,我國有84種海鳥(可參考附件),包括雁鴨科5種、鸊鷉科4種、鷸科2種、賊鷗科4種、海雀科3種、鷗科36種,熱帶鳥科3種、潛鳥科4種、信天翁科3種、海燕科3種、鸌科9種、軍艦鳥科2種、鰹鳥科3種、鸕鷀科3種。其中玄燕鷗、遺鷗、白眉燕鷗、黑嘴鷗、紅燕鷗、蒼燕鷗、小燕鷗、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短尾信天翁、黑腳信天翁等11種物種為我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國內以燕鷗為主要保護標的之保護區有「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澎湖貓嶼海鳥保護區」及「基隆棉花嶼及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共三處。其中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成立於2000年1月26日,保護區範圍涵蓋東引鄉之雙子礁(0.72公頃)、北竿鄉之三連嶼(1.39公頃)、中島(2.02頃)、鐵尖(1.9公頃)、白廟(1.88公頃)、進嶼(3.12公頃)、南竿鄉之瀏泉礁(1.09公頃),與莒光鄉之蛇山(3.16公頃)等8座島嶼(核心區),以及各島礁低潮線向海面延伸100公尺之海域(緩衝區),面積共約72公頃(陸域12公頃、海域60公頃),保護區範圍內觀光與漁業行為均受到相關管制。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其島嶼生態、棲息之海鳥及特殊地理景觀,以保護區內各島嶼作為繁殖地鳥類包括白眉燕鷗(Onychoprion anaethetus)、紅燕鷗(Sterna dougallii)、蒼燕鷗(Sterna sumatrana)、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gii)、黑尾鷗(Larus crassirostris)、岩鷺(Egretta sacra),及叉尾雨燕(Apus pacificus)等7種,2000年更首次於馬祖地區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並紀錄到其繁殖行為。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海洋保育物種,因其族群紀錄稀少,其分布及遷徙路徑相較於其他鳥類,更為神秘且難以捉摸,能被世人稱為「神話之鳥」即足以說明牠的稀少。2018 年在浙江省韭山列島與五峙山列島這兩座島嶼上共有77 隻黑嘴端鳳頭燕鷗成鳥,並成功孵育出25 隻幼鳥;加上該年在南韓,與我國馬祖、澎湖與的族群量,其世界族群量已突破100隻,在復育之路上是讓人振奮的消息。本署自2020年起即開始累積能量,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辦理「臺灣海鳥族群生態調查與資料蒐集計畫」,召開專家會議進行討論與修訂,推動「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計畫」,於2022年12月完成並公告,透過盤點黑嘴端鳳頭燕鷗相關研究資訊與遭遇之威脅壓力,訂定我國保育行動策略,以利執行此珍稀物種的保育行動,確保此珍稀物種得以順利繁衍。

               此外, 海保署自2020年起持續調查全臺海鳥族群,追蹤海鳥族群動態,並透過各地方單位、學術單位及民間團體等各方單位持續合作,針對海鳥棲息地加強繁殖監控與巡護、維護繁殖地、移除捕食者,也監測棲地環境與族群等,保育我國的海鳥資源。

    相關附件
    • 我國海鳥名錄  檔案下載:265次
    • 瀏覽人次: 3203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