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重要生態系> 海草床生態系
  • :::

    海草床生態系

    中央內容區塊
    屏東大光的泰來草圖一、屏東大光的泰來草

    海草是海洋沉水性單子葉開花植物之統稱,具有根、莖、葉、花、果實與種子等構造,可透過維管束運送氣體與養分,並可進行有性生殖;因此海草不等同於海藻。

           依照Tomlinson(1982)的分類架構,海草可分為4科,分別為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波西冬科(Posidoniaceae)、水絲草科(Cymodoceaceae)及甘草科(Zosteraceae),共計13屬66種。

        在我國海域中,臺灣本島、東沙島、鄰近離島(澎湖、小琉球、綠島及金門)皆曾有海草分布之紀錄,其中以東沙島海域的海草床面積最大,且海草種類最多樣(林幸助等 2010)。目前我國紀錄的海草種類有12種,約佔世界海草種類的1/6(柯,2004;Lin et al., 2005)。臺灣有記錄的種類包括貝克鹽草(Halophila beccarii)、毛葉鹽草(Halophila depcipiens)、卵葉鹽草(Halophila ovalis)、泰來草(Thalassia hemprichii)、圓葉水絲草(Cymodocea rotundata)、鋸齒葉水絲草(Cymodocea serrulata)、水韭菜(Syringodium isoetifolium)、鐮葉叢草(Thalassiodendron ciliatum)、線葉二藥草(Halodule pinifolia)、單脈二藥草(Halodule uninervis)、甘草(Zostera japonica)及正鹽草( Halophila major );且目前仍有許多樣本進行新種鑑定及發表中。

           海草床為全球熱帶、溫帶淺海域的重要沿岸生態系之一,具有高生產力及生物多樣性,海草床可提供許多魚蝦、大型脊椎動物(如海龜、鯊魚等)與底棲無脊椎動物食物來源(Lanyon et al., 1989; Lee et al., 2001)、棲地、庇護所(Fong et al., 2000; Hindell et al.,2000)及孵育地(Bell & Pollard, 1989)。臺灣海草的生長棲地類型大致可分成四類:泥沙質灘地、珊瑚礁平台及潮池、海蝕平台與海底細沙泥地,在海岸的防護方面,海草床具有沉降泥砂、穩固底質、防止海岸侵蝕、淨化水質與改善海水透明度之功能,甚至能幫忙捕捉塑膠微粒,亦能抗擊風浪與海潮,是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經濟價值。

    澎湖鎮海的卵葉鹽草圖二、澎湖鎮海的卵葉鹽草

    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海洋固碳的重要性受到重視,所謂「藍碳」指的是保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碳,相較於陸地森林中的「綠碳」,「藍碳」因為海洋底土環境特性,更蘊藏著龐大的碳封存潛力。為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海保署自108年度起陸續盤點我國沿海重要藍碳生態系(紅樹林、海草床及鹽沼)分布地點與面積,其中海草床分布面積最大,但絕大部分位於東沙島海域(99%)。除藉由調查了解此三大生態系之植物土壤碳吸收量及儲存量,以及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量等,後續亦將完成臺灣濱海藍碳之碳匯量評估,以利後續我國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路徑規劃。同時,海保署亦於111年度起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為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合作,於澎湖池西灣海域進行海草栽植試驗,並持續監測生態變化及海草生長情形,以作為後續擴大海草復育之參考。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 瀏覽人次: 12551人
    • 更新日期: 112-12-14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