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潔淨海水> 海廢行動計畫> 調查
  • :::

    調查

    中央內容區塊
    海底廢棄物調查

    海洋保育署109年起委託專業團隊參考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領域聯合專家組 (Group of Experts on the Scientific Aspect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SAMP) 於2019年出版「海洋廢棄物監測和評估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plastic litter in the ocean)」觀測海底廢棄物。

    海洋保育署112年委託專業團隊執行海底廢棄物調查,海底垃圾調查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新北貢寮、彰化彰濱、臺南台江、屏東海生館、宜蘭龜山島、花蓮石梯坪、臺東綠島及澎湖等九處海域,以潛水人員穿越線調查法進行海底廢棄物調查。
           112年調查距離為12.083公里,並換算每平方公里垃圾密度,調查結果以屏東海生館最高(16,667件/平方公里),其次依序為澎湖海域(15,417件/平方公里)、新北貢寮(11,429件/平方公里)、宜蘭龜山島(10,556件/平方公里)、基隆外木山(10,476件/平方公里)、花蓮石梯坪(4,167件/平方公里)、臺南台江(1,905件/平方公里)、臺東綠島(1,042件/平方公里)及彰化彰濱(324件/平方公里)。

    111年度海底垃圾調查空間分佈圖
    112年度海底垃圾調查空間分布圖(截至12月31日止)
    海漂廢棄物調查

    112年度海洋保育署委託專業團隊彙整分析海漂垃圾調查成果,由專業團隊、海洋保育署巡查員、海巡署及公民科學家以目視法進行調查,將臺灣海域分為八大海域範圍,分別是北部海域、臺灣海峽北部海域、臺灣海峽南部海域、東北部海域、東部海域、東南部海域、巴士海峽海域及東沙島海域,調查結果以北部海域密度最高(49件/平方公里),整體海漂垃圾組成以塑膠類占比最高 (68%) ,其次依序為保麗龍 (18%) 、其他類 (8%) 及漁業用具 (6%) 。

    111年海漂垃圾調查空間分布圖
    112年海漂垃圾調查空間分布圖(截至12月31日止)
     
    微型塑膠調查

    海洋保育署112年委託專業團隊針對海水及生物體進行微型塑膠調查,海水及生物體樣品採樣點為淡水河、頭前溪、後龍溪、烏溪、濁水溪、八掌溪與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高屏溪與東港溪、四重溪、卑南溪、秀姑巒溪、和平溪及蘭陽溪。

    112年共採樣並分析完畢32個海水樣本及16組生物體樣本,分析結果顯示海水樣本微型塑膠濃度介於0.00-2.28個/立方公尺,生物體樣本微型塑膠濃度介於0.01-1.02個/公克(濕重)。

    發布單位:海洋環境管理組
    • 瀏覽人次: 7074人
    • 更新日期: 113-01-12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