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魚
別名:黃魚、黃瓜、黃花魚、黃口、火口、大黃花
英名: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面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頭部除頭頂後部外皆被圓鱗,體側前1/3被圓鱗外,餘被櫛鱗。腹鰭基起點在胸鰭基上緣點垂線之後;尾鰭楔形。腹腔膜墨黑色。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下半部各鱗下都具金黃色腺體。背鰭淺黃褐色;尾鰭淺黃褐色,末緣黑褐色;臀﹑腹及胸鰭為鮮黃色。口腔內白色,口緣淺紅色。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的水域,屬於底棲性魚種,水深約在10到70公尺之間,偶會進入河口地區。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沉至底層。主要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到來時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
棲地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南中國海、東海及黃海南部。臺灣西部沿海偶可見到。
資源狀況:
大黃魚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曾經是最豐富的漁獲資源。大黃魚肉質細緻,十分美味,蒸、煮、炸皆宜。大黃魚在端午節前後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在50~60年前,是大陸東南沿海最重要之經濟魚種之一。臺灣沿海並不盛產,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及底刺網,冬末春初漁獲較豐。年產量約五萬公噸以上。但是因為過漁問題嚴重,特別是1950 年代,大陸浙江、福建一帶用「敲罟」的方法「撲殺」黃魚。就是在發現大黃魚群後,多艘漁船圍住魚群,敲擊船舷裝的竹梆(竹筒),這時不分成魚、幼魚都會被震昏,浮出海面死亡。在禁止這種漁法後,又改用機動漁船、聲納探魚、拖網等現代化的捕魚技術繼續濫捕,使漁獲產量不斷下降,體型也不斷縮小。野生大黃魚在90年代幾乎絕跡,為了保護沿海漁業資源,大陸當局規定了沿海的休漁期,由5月1日起至少3個月禁止在沿海捕魚,甚至封閉漁港。直到2000年,大陸已養殖成功,黃魚產業穩定後大批供應海內外市場,市場上的大黃魚幾乎清一色都是由養殖場所養殖出來的,野生種已經不多見。除了大黃魚外,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9)列出黃唇魚、黑鰓梅童魚及褐毛鱨也是瀕危的物種。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