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黑䱛-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黑䱛標本照

    黑䱛
    別名:黑口、烏喉、黑喉、加正、烏加網
    英名:Blackmouth croaker
    Atrobucca nibe (Jordan & Thompson, 1911)
     
    形態特徵:
    具有典型石首魚科的外型,體表呈現銀灰色,體延長,側扁,口裂大且具有牙齒。口內側為黑色,口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顎較下顎略長。具有兩個鼻孔,卵圓形後鼻孔較圓秒前鼻孔大。尾柄細長,尾鳍為楔形。除頭頂後半部外,頭部皆被圓鱗,其餘身體各部皆被櫛鱗,體為灰紫色;背鰭褐色,軟條部較深;尾鰭黑褐色;臀鰭無色有細黑斑;腹鰭無色;胸鰭淺褐。
     
    生態習性:
    黑䱛與大部分石首魚之生態棲息習性相似,以砂泥底、近海沿岸較深海域為其棲息場所,棲息深度範圍在45-200公尺,成魚個體大多棲息於較深水域,到了生殖季時會移往較淺水域。在生態位階上為肉食性魚類,以追逐小型游泳生物為食,如小魚、小蝦蟹等。此外,本魚種在生殖期前數月,攝食情形有減緩跡象,生殖期則幾乎不進食。繁殖季在夏初,常會大量集結。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菲律賓,北至韓國濟州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大陸沿海,南至澳洲北部等皆產。臺灣主要產於西部及北部沿海。根據前人研究,本種魚地理分布可將西太平洋海區分成黃海、東海、中國福建沿岸至臺灣北部的黑䱛三大系群。臺灣除北部海區外,周邊沿海區域亦有黑䱛分布。
     
    資源狀況:
    黑䱛是臺灣西部及北部拖網漁業之重要漁獲物之一,盛產期在5-8月。黑䱛主要捕獲方式為底拖網丶流刺網丶釣具類。雖然終年均可捕獲,但主要的漁獲季節隨地區有略有不同,繁殖期在北部為3-6月。黒䱛過去是石首魚科總產量最高的種類,1978年曾高達8000餘噸,1993降為2000餘噸,2000年之後則維持在300-600噸之間。因此近20年來,本種魚的產量確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北部在金山和萬里外海是本種魚的主要漁場,水深大多在60到100公尺左右。但由於延繩釣和底刺網業者因使用不同漁具漁法之間造成糾紛和困擾。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 瀏覽人次: 4926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