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褐臭肚魚-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褐臭肚魚標本照

    褐臭肚魚
    別名:臭肚、象魚、樹魚、羊鍋、疏網、茄冬仔、象耳、羊矮仔、盧矮仔
    英名:Mottled Spinefoot, Rabbitfish, Pinspotted Spinefoot, Sandy Spinefoot
    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1782)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胸鰭稍短,頭長為胸鰭長之1.3-1.5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 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背鰭單一,硬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型變大,分叉愈深。體側上方為褐綠色,下方為銀白色;並雜以白色微帶淺藍的圓形斑。這些圓形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至第一根背鰭硬棘間,斑點稍大,約2-4行;側線下方,斑點亦大,排列疏鬆。 體長可達40公分,據報導體長5.6公分以上可達性成熟。
     
    生態習性:
    典型的礁區魚類,幼魚喜歡成群在清澈的礁區海域覓食,常常可在淺水域的潮池中見到大群小魚在活動與啄食藻類,也常常可以在礁岩底質的河口半淡鹹水域中發現小魚成群活動的蹤跡。成魚則喜歡成群棲息在較深的亞潮帶清澈水域中,棲息深度範圍為1-50公尺。日行性為主,白天在水層中活動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雜食性,主要攝食藻類,也捕食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韓國至澳洲沿海均可發現。臺灣廣泛分布於各沿
    岸海域及離島海域,但以礁區海域產量較大。
     
    資源狀況:
    在臺灣屬於常見魚類,數量普遍,常見於礁岩區的海域。一般由手釣、底刺網、拖網與圍網捕獲, 全年皆產。本種魚因主要攝食藻類,如處理不當使腸道破裂,魚肉將會有藻腥味,這也是其俗名的由來。此外,位於背鰭、腹鰭與臀鰭的硬棘相當尖銳且具毒腺,如不慎刺到將使人感到劇痛。也因此牠名列臺灣釣魚界五大危險魚類「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中的第四名。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褐臭肚魚
    褐臭肚魚
    • 瀏覽人次: 6681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