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斑海鯰-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斑海鯰標本照

    斑海鯰
    別名: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生仔魚、賓士魚
    英名:Spotted Catfish, Sea Barbel, Spotted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Marine Catfish
    Arius maculatus (Thunberg, 1792)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呈長圓形的齒帶。口部周邊有3對鬚。第一鰓弓具17-21鰓耙。體無鱗,具黏液。背鰭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尾鰭深叉形。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點。
     
    生態習性:
    斑海鯰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廣泛的棲息在海域、潟湖、河口、河川感潮帶等鹹水或半淡鹹水域,對不同鹽度的水域適應良好。成魚主要出沒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100公尺,小魚較常進入河口與紅樹林水域。斑海鯰在西部頗為常見,偏好行底棲生活,喜歡棲息在泥砂底質的海域環境,在漲潮時,常會至河口區覓食。屬於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主要為夜行性, 但在白天水色混濁時,也會成群活動覓食。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東海以及印度-澳洲島弧地區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資源狀況:
    斑海鯰是臺灣海鯰科成員中最常見的種類,數量相當豐富。一般由岸邊手釣、刺網及拖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產,但以春夏季較盛產。由於牠的魚肉腥味較重,且一般消費者沒有食用這個魚種的習慣,故市場經濟價值不高,僅有少部分作為食用。在漁港可見到本種魚被當作下雜魚出售。斑海鯰也是釣友在濱海大排、河口水域常釣獲的魚種,但是由於在岸邊以手竿釣獲的大多數都是體長20公分以下的小型個體,這些帶著扎手硬棘的小斑海鯰並不受到大多數釣友的青睞,往往被釣上後就隨即被丟回去,甚至被棄置在岸邊,成為休閒釣魚的無辜受害者。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 瀏覽人次: 1426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