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紅肉ㄚ髻鮫-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紅肉ㄚ髻鮫手繪圖

    紅肉ㄚ髻鮫
    別名:路易氏雙髻鯊、雙過仔、白皮仔
    英名:Scalloped hammerhead shark
    Sphyrna lewini (Griffith and Smith, 1834)
     
    形態特徵:
    整體軀幹呈側扁紡錘狀而延長;眼小瞬膜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吻部寬短,前緣呈波浪狀且中央部位有明顯凹刻為最主要特色。口裂大呈弧形,口閉不露齒,上下頜齒形狀相同,呈側扁三角形,邊緣平滑。無噴水孔。第一背鰭大而直,末端鈍尖,起點在胸鰭基部中上方;第二背鰭小,起點於臀鰭起點後方;臀鰭略大於第二背鰭;胸鰭呈寬短中大型,末端腹面有一黑斑;尾鰭寬長,上葉長於下葉,末端一深缺刻後有小三角突出;下葉尖端具黑斑。成魚一般體背呈棕褐色,小型個體成淡灰褐色。
     
    生態習性:
    為胎盤型胎生,妊娠期約為10個月,每胎可產12-38尾胎仔,出生體長約42-55公分(全長)左右。幼魚多棲息於沿岸底層水域,攝食底棲性魚蝦蟹類及頭足類,隨體型成長轉而以中底層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溫、熱帶水域在北緯46˚到南緯35˚之間,分布水深可超過1000公尺。本種的幼魚通常在河口附近覓食,隨著成長會逐漸向沿岸至外洋中表層水域分布,亦常出現於大陸棚或島棚較深的水域。臺灣周邊海域皆可發現其蹤跡,東與西岸在春末夏初開始可發現小型個體,而東岸則在秋季開始到隔年春季可捕獲大型個體,有雌雄魚分開棲息的現象。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CR (極度瀕危)
    紅肉ㄚ髻鮫經常是魚市場拍賣價格最好的魚種,魚翅價格高;魚肉味佳,非常適合作為加工肉製品;甚至較大體型的胎仔亦可作為食用對象。主要在東岸以延繩釣、西岸以流刺網、拖網捕獲,偶爾可由定置網漁獲。近年國際間對本種的資源重視,指出其遺傳多樣性低且遺傳結構差異顯著,族群量較易受到資源開發影響。我國曾進行整合性生態風險評估研究結果指出,北太平洋的紅肉ㄚ髻鮫資源量風險較高,並建議應對該種實施嚴謹的管理措施。大西洋鮪魚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與華盛頓公約(CITES)分別於2011及2013年將ㄚ髻鮫科(Sphyrnidae)列為禁捕與附錄II後,其相關研究及資源保育已受到全球關注。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頭前部縱扁向左右兩側形成鎚狀突出。|
    頭前部縱扁向左右兩側形成鎚狀突出。
    • 瀏覽人次: 3611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