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燕鷗
別名:粉紅燕鷗
英名: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 (Montagu, 1813)
形態特徵:
全長33-41公分,翼展72-80公分,重量95-130克。雌雄同型。眼黑褐色。嘴喙黑色,進入繁殖期時,會逐步轉成橘紅色、先端黑色,至後期嘴喙全紅。腳紅色。繁殖羽前額、眼上至頭頂及頸後為黑色,非繁殖羽前額和頸後為白色,頭頂與耳羽有灰褐色斑塊。身體主要為白色,繁殖季初期帶有粉紅色故得名。背及翼上為淺灰色。初級飛羽接近末稍處為灰黑色。尾羽兩側較長且有明顯深叉。
生態習性:
主要在海面上活動,或停棲在島礁、礁岸或沙洲等,以小魚為主食,自空中俯衝至水面捕食。在臺灣為夏候鳥,4-8月為繁殖期,築巢形式多元,島礁坡面的草地、岩壁凹陷處或是沙地都能就地產卵,每巢1-2枚卵,孵卵期約23天。親鳥輪流孵卵、育雛,育雛期約23-30天。
棲地分布:
廣布於熱帶地區的海域,以非洲東岸及亞洲、澳洲東部海域為主。共有5種亞種,臺灣出現的亞種為 S. d. bangsi,分布於琉球群島、中國南方至爪哇海,往東至澳洲北部與西北部,以及西南太平洋海域。在臺灣沿岸可見,但主要集中在澎湖地區。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LC(無危):
全球數量穩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紅燕鷗在澎湖東北海及南海的繁殖區最為穩定,每年約有5500~8500隻。在馬祖亦曾有穩定的繁殖族群,與其他種燕鷗混群在保護區的島礁繁殖,整個馬祖曾估計有超過1000隻,但近年來數量驟減,甚至無法確定是否有繁殖跡象,有待未來持續追蹤。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