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端鳳頭燕鷗
別名:中華鳳頭燕鷗
英名:Chinese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rnsteini (Schlegel, 1863)
形態特徵:
體長38-43公分,重量約240-320克。雌雄同型。外型與鳳頭燕鷗相似,但略小。眼部虹膜黑褐色。嘴喙主要橙黃色、末端約三分之一處為黑色,故名「黑嘴端」,嘴尖則為白色。軀幹主要為白色。腳部為黑色。成鳥的頭部具黑色羽冠,在繁殖季前期額前至頭後皆為黑色,至繁殖季中、後期,額前的黑色逐漸褪去轉為白色,僅存頭後方的黑色羽冠。背部和翅背面主要淺灰色,翅膀末梢帶有漸層的灰黑色。
生態習性:
出現於河口、海邊、島礁等環境,經常混群在鳳頭燕鷗的群體。以小型魚類及海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在馬祖、澎湖則為夏候鳥,每年皆與鳳頭燕鷗成群集結在島礁繁殖。每窩產一枚卵,孵卵期約22-28天,雛鳥早熟型,育雛期約一個月。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東亞及東南亞,繁殖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浙江沿海、臺灣馬祖及澎湖,以及南韓等地,度冬時則遷移至菲律賓、印尼等地區。在臺灣本島主要為過境鳥,如八掌溪口、急水溪口、高屏溪口、蘭陽溪口及離島金門皆有零星的紀錄。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CR(極度瀕危):
全球數量相當稀少,族群估計約一百隻,臺灣野保法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黑嘴端鳳頭燕鷗過去曾被認定是已絕種的鳥類,直到2000年在馬祖再次被目擊確認,時隔60多年未有明確紀錄,故譽稱「神話之鳥」。馬祖每年繁殖期約有十來隻的成鳥在保護區的島礁上繁殖育雛,是目前國內最穩定的繁殖地。整體來看,黑嘴端鳳頭燕鷗主要面臨的威脅可能包含人為干擾、颱風侵襲、天敵捕食及海洋污染等因素。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