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布氏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3-12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布氏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布氏鯨
    別名:海翁、伊頓鯨、熱帶鬚鯨、鯷鯨
    英名:Bryde's whale
    Balaenoptera edeni Anderson, 1879
     
    形態特徵:
    布氏鯨的分類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目前國際捕鯨委員會暫定本種有兩個亞種: B. edeni edeni 和B. edeni brydei ,亦有學者認為應提升為不同物種。前者體型較小且多分布於近岸水域,後者相對較大且多在大洋區域。布氏鯨上頷從背面觀為三角形且吻端尖;頭部比例大,約為體長的25%。尾鰭寬、後緣平整而中心點有明顯的凹刻。腹部顏色較淡、有時甚至呈現粉紅。在左右上顎各有一排灰色的鯨鬚板片,但位於口腔內側的鯨鬚板毛狀結構較粗且呈現煤灰色,每排約250-370片,最長鯨鬚板片約為40公分。
     
    與其他同科鬚鯨最顯著的差別,為其上頷背面具有三條明顯的縱脊:一條在正中間、左右再各一條,由下頷到腹部的喉腹褶約有32-65道,平行排列長度止於肚臍之前,布氏鯨是鬚鯨科的中型物種,成年體長約為12-16.5公尺,一般成年雄性體長小於成年雌性,背鰭為直立鐮刀型,位於身體後三分之二處。
     
    生態習性:
    生態資料不多。根據300個以上的胃含物分析,北太平洋的布氏鯨主要食物為鑽光魚科(佔55%以上),其次為磷蝦類。也依不同季節和區域吃鯷魚、鯖魚、鰺魚和鯡魚類。通常在水表覓食,同時也會吸引海鳥同來獵食;鯨吞覓食時,上下頷可打開90度甚至以上。通常以1-8隻行動,少見大社群,但在覓食區可見10-20隻同時聚集。牠們會在接近水表時提前在水下換氣,因此水面上的霧狀噴氣形狀多變且大都不明顯。行為相對隱密,迴避船隻。下潛時不舉尾,潛水深度可達300公尺、時間可達十分鐘。幼鯨出生體長大約4公尺,授乳期約12個月,離乳體長約9公尺。雌鯨生殖間隔不清楚。雌雄約在12-13公尺體長時達性成熟。壽命可到52-55歲。
     
    棲地分布:
    布氏鯨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至溫帶海域,介於北緯40度至南緯40度之間,也因此曾被稱為熱帶鬚鯨。布氏鯨目前在臺灣東部、澎湖、金門有少數擱淺紀錄。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LC(無危)
    布氏鯨因體型不大,並非早年商業捕鯨的主要標的物種,但現今在北太平洋及東南亞海域有少量的捕捉行為。目前並無全球布氏鯨的數量的科學估算數據,地區性族群數估算為北太平洋約2-3萬隻。除了上述的直接獵捕外,潛在威脅包含棲息地破壞與噪音干擾。臺灣在東部海域曾目擊布氏鯨,東西部海岸近年也有少量擱淺紀錄。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布氏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布氏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瀏覽人次: 3940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