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塞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3-12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塞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塞鯨
    別名:海翁、鰮鯨
    英名:Sei whale
    Balaenoptera borealis (Lesson, 1828)
     
    形態特徵:
    塞鯨具有本科典型的流線修長身型。頭部從側面看略微弓形,下唇線上揚,吻部前端尖且相對下沉,上頷背面中央有明顯的縱向稜脊。胸鰭狹長。背鰭末端向後彎曲位於身體後三分之二處,似鐮刀型的背鰭末端尖且向後勾,背鰭比例相當大,高度約為體長的3-4%。尾鰭後緣平整而中心點有明顯地的凹刻。腹部淡灰色。尾鰭的背面為深灰黑色、腹面灰色。口腔內無牙齒,在左右上顎各有一排黑色的狹短鯨鬚板片,但位於口腔內側的鯨鬚板毛狀結構呈現灰黑至白色,每排約290-420片(平均350片)。塞鯨是鬚鯨科中體型僅次於藍鯨與長須鯨的物種。
    身體背及側面為深棕色或深灰黑色,通常有白色圓斑,可能是達摩鯊或是八目鰻的咬痕,頭部比例大,約為體長的24%,由下頷到腹部的喉腹褶約有32-65道,平行排列長度止於在肚臍之前,體長範圍14-18公尺,一般成年雄性體長小於成年雌性。
     
    生態習性:
    北太平洋的塞鯨主要食物為橈腳類和磷蝦類,也依不同季節和區域吃鯷魚、鯖魚類與頭足類等。牠們多半以2-5隻一起行動,少見大社群,但有時因食物在覓食區域大群聚集活動。噴氣可達3-4公尺高,在遠處即可察覺牠們。泳速相當快,短時間可加速至每小時55公里。一般在大洋的表水層活動,罕見舉尾下潛行為。塞鯨也如大部分鬚鯨科物種一樣洄游在攝食區和繁殖區之間,但洄游距離相對不長,繁殖海域在較低緯度的大洋區。雌鯨懷孕期約10.5-12個月,幼鯨出生體長介於4.4-4.8公尺,授乳期約6-7個月,離乳體長約9公尺。雌鯨生殖間隔約2-3年。雄性約在12-13公尺體長時達性成熟、雌性則在13-14公尺有繁殖能力。壽命可到60歲。
     
    棲地分布:
    塞鯨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至次極區海域,較常見於中緯度海域,通常在離岸大洋區活動。牠們會維持數年在某些區域活動,之後再移居到不同的海域,棲地忠誠性不高而較難預測其分布範圍。塞鯨目前在臺灣尚無擱淺紀錄。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EN危)
    塞鯨在1950-1970年代因商業捕鯨的大量捕捉而導致族群數銳減,但在1985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頒布捕鯨禁令後,數量逐漸增加,目前評估其全球族群趨勢為上升中。然而牠們仍面臨船隻撞擊與漁業混獲等人類活動的威脅。2018年IUCN紅皮書估計全球塞鯨約5萬隻。臺灣在日據時代曾有塞鯨捕獲紀錄,但近30年並無任何目擊或是擱淺紀錄,本地族群數量因缺乏數據而無法估算。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塞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塞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瀏覽人次: 2573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