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調查(研究)計畫成果

    中央內容區塊
    112-113年海洋保護區以外之OECMs認定及推動計畫
    發布日期:114-01-2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戴爾豪斯大學及NGOs交流_合照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戴爾豪斯大學及NGOs交流_合照

    本計畫旨在推動臺灣海洋「其他有效保育措施之區域(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簡稱OECMs)」的認定與實施,以回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愛知目標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計畫主要目的是透過蒐集國際OECMs與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簡稱MPAs)相關文獻,並以此為基礎制定適用於臺灣的海洋OECMs認定標準與流程,提出相關法規草案,以確保保育措施的合法性及對於生物多樣性就地保之有效性,進一步強化臺灣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地位。

    在文獻蒐集階段,團隊使用Web of Science以及Scopus搜尋經同儕審查之科學文獻以了解OECMs及MPAs的發展情形。通過深入分析各國OECMs的文獻資料,並參考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所頒佈之OECMs指引與加拿大官方海洋OECM指引完成子法草案之研擬。OECMs之子法草案涵蓋認定門檻、治理與管理要求及監測、覆核等要件,並提出適用於臺灣的法律框架,以確保OECMs的合法性和針對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育之有效性。

    為了更深入了解OECMs的推動經驗,計畫團隊於2024年8月赴加拿大參訪,透過實地訪查與交流,團隊深入瞭解加拿大在推動海洋OECMs的具體操作細節、過程及挑戰,並將這些經驗記錄,藉以融入臺灣海洋OECMs子法草案的研擬。此外,團隊針對MPAs及OECMs的數據管理協助臺灣接軌至國際平台,如Protected Planet、Marine Protection ATLAS等網站,以提升臺灣在國際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能見度。這些網站上的數據共享確保了臺灣的保護成果能被全球社群即時掌握,進一步強化臺灣在國際保護工作中的角色與影響力。

    在計畫推動過程中,團隊亦舉辦兩次工作坊,邀請國內專家、政府機構及民間組織代表參與討論,促進跨領域合作,透過工作坊使專家與各機構代表增進對OECMs的認知,並為計畫提供了豐富的建議和多元的視角,最終形成具體建議,確保OECMs的實施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社會文化共融的目標。總結來說,OECMs在國際上仍是一項嶄新的保育措施,世界上具有官方指引之國家甚少,對於已成立之OECMs具體科學研究仍缺乏,其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效果也還未知,因此建議持續對OECMs之科學文獻進行追蹤,並與有經驗之國家進行交流,以俾利未來OECMs於臺灣的落地實施。

    相關圖片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COVE進行交流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COVE進行交流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 哈利法克斯分部進行交流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 哈利法克斯分部進行交流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 哈利法克斯分部進行交流_合照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 哈利法克斯分部進行交流_合照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總部進行交流
    加拿大參訪_團隊於DFO總部進行交流
    相關附件
    • 112-113年海洋保護區以外之OECMs認定及推動計畫_成果報告書
    • 瀏覽人次: 244人
    • 更新日期: 114-01-24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