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調查(研究)計畫成果

    中央內容區塊
    111年度海漂底垃圾分布及微型塑膠採樣檢測調查計畫
    發布日期:112-02-08
    發布單位:海洋環境管理組
    111年度海漂底垃圾分布及微型塑膠採樣檢測調查計畫

    本計畫透過調查臺灣周邊海域海漂底垃圾及微型塑膠分布,掌握臺灣海洋廢棄物污染熱點。
           海底垃圾分布調查,111年調查9處(基隆外木山、新北貢寮、桃園觀新、彰化彰濱、臺南臺江、屏東海生館、宜蘭龜山島、花蓮石梯坪及臺東綠島),計18趟次,總調查距離131.4公里,總調查範圍0.269平方公里,海底垃圾密度介於0-17,619.05件/平方公里,密度最高的為基隆外木山17,619.05件/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557.62件/平方公里,垃圾種類最多是漁業用具佔38%,其次為塑膠類31%及其他類31%。
           海漂垃圾分布調查,111年委辦計畫海漂垃圾調查9處(基隆外木山、新北貢寮、桃園觀新、彰化彰濱、臺南臺江、屏東海生館、宜蘭龜山島、花蓮石梯坪及臺東綠島),調查筆數為198筆,公民科學家則調查99筆,共計297筆,總觀測距離1,210.9公里,共計錄1,799件海漂垃圾,目擊垃圾機率為52.86%,海漂垃圾密度範圍1.38-136.63件/平方公里,平均密度為55.19件/平方公里,海漂垃圾密度最高海域為北部海域(136.63件/平方公里),其次為東部海域(57.05件/平方公里)。海漂垃圾種類部分,111年調查結果為塑膠類佔比最多(62%),其次為保麗龍(20%)、第三第四分別為其他類(11%)及漁業用具(7%)。
           海水微型塑膠調查,111年採樣點為淡水河、頭前溪、後龍溪、烏溪、濁水溪、八掌溪與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高屏溪與東港溪、四重溪、卑南溪、秀姑巒溪、和平溪及蘭陽溪之5m及15m等深線,採樣16處共採樣32個樣本,海水微型塑膠濃度範圍介於0.02-1.63個/立方公尺,平均微型塑膠濃度為0.65±0.56個/立方公尺。
           生物體微型塑膠調查,111年採樣點為淡水河、頭前溪、後龍溪、烏溪、濁水溪、八掌溪與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高屏溪與東港溪、四重溪、秀姑巒溪、和平溪及蘭陽溪,共採樣15組生物體牡蠣樣本,生物體微型塑膠濃度範圍介於0.01-2.58個/克(濕重) ,平均微型塑膠濃度為0.31±0.64個/克(濕重)。

    相關附件
    • 111年度海漂底垃圾分布及微型塑膠採樣檢測調查計畫成果  檔案下載:146次
    • 瀏覽人次: 780人
    • 更新日期: 112-02-08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