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是指由藻類所形成的礁體,屬於生物礁的一種,主要是透過珊瑚藻堆積碳酸鈣的能力,輔以其他鈣化及不斷地膠結生物,共同緩慢長期累積而成的地形結構,且珊瑚藻生長速度非常緩慢,每10年藻體增加厚度約只有1公分,其生態特徵類似於珊瑚礁,具有高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並具備立體空間與孔隙環境,形成生物生長、躲藏與覓食的場所。
台灣較大規模的藻礁分布於桃園市海岸,主要在大園鄉下海湖以南至新屋鄉永安漁港之間的潮間帶,其中又以由北而南之白玉藻礁、大潭藻礁及觀新藻礁長約7公里之範圍,屬較為健康的藻礁區域,且以殼狀珊瑚藻(或稱造礁珊瑚紅藻)在珊瑚礁生態系為重要的造礁生物,其餘尚有零星分布在新北市的石門、三芝、屏東縣的墾丁、台東縣的三仙台、杉原等處。
桃園藻礁生物相以潮池出現許多小型個體的魚類、甲殼類、貝類及多毛類,藻礁亦提供鳥類庇護、覓食及繁殖時的棲地,也是成群南遷北移候鳥最主要的食物補給站及度冬區,區內常可發現雁鴨、唐白鷺及燕鷗等候鳥。最重要的是,活著的殼狀珊瑚紅藻,因生長時會緊貼著老化的鈣化藻體,可以保護已形成的藻礁體,免受海浪侵蝕,在海洋生態上,具有保護棲地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