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訊息專區> 新聞快訊
  • :::

    新聞快訊

    中央內容區塊
    小虎鯨西部迷航記 集體感染令人揪心
    發布日期:109-05-03
    發布單位:秘書室

    自4月25日高雄發生第一起小虎鯨(Feresa attenuate)集體擱淺,至5月3日已陸續在高雄和嘉義接獲17隻小虎鯨擱淺通報,除了1隻順利回到大海,1隻仍在成功大學海洋生物與鯨豚保育中心照護。在此期間,5月1日桃園另有一隻糙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活體擱淺,日前才後送基隆市八斗子照護站,不到2天的時間也不幸死亡。
          大眾不禁好奇,究竟是為什麼?海保署表示鯨豚擱淺的兩大原因是受傷與疾病。受傷可能因為船舶、漁業、海洋廢棄物等人為活動影響,疾病可能是天然環境、個體因素,或者是海洋污染。因此,遇到他們擱淺的時候,提醒民眾不要貿然處置,而是第一時間通報海巡署(118)以轉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網(MARN)專家進行專業判斷。
          海保署進一步說明,小虎鯨連續三年出現集體擱淺的狀況,顯示此物種可能會季節性在台灣西南海域出現,然而為何造成集體擱淺,仍是個複雜的議題。去年度檢測數隻擱淺小虎鯨,每隻個體都有聽力受損的現象。然而,今年度對存活的惟一一隻個體的檢驗,則顯示聽力正常。反而,今年擱淺的小虎鯨都出現肺、肝及脾臟發炎狀況,解剖都陸續發現程度不一的細菌性發炎,小虎鯨是群體性物種,以此推測可能因為彼此傳染,前後發病的情況,導致陸續於高雄、台南、嘉義等海域出現,並連帶集體擱淺。
          至於桃園擱淺的糙齒海豚,也屬於群體型物種,能在水中潛水長達十五分鐘,平常被目擊情況並不多,這隻成年雄海豚於收容兩天後死亡,經由解剖發現有胃潰瘍等許多病變,發現胃內除了水母等未消化的食物、海獸胃線蟲之外,還有一個小型塑膠袋。糙齒海豚胃內有塑膠袋的情況並非首見,早在巴西、美國等國的擱淺報告中,都可以看到胃內有不同程度人造物。
          檢視台灣人每年使用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六百多個,當中只要有百分之一不慎遺落海洋,就有一億五千個塑膠袋可能造成鯨豚海龜等各種海洋生物誤食。海保署也呼籲民眾能夠少使用塑膠袋等各種一次性塑膠製品,也許就有機會減少幾隻海豚因此死亡的風險。
     
    海保署網頁: https://www.oca.gov.tw/ch/index.jsp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ocaoactaiwan/
    海洋保育網 https://iocean.oca.gov.tw/


    權責機關及聯絡人:海洋保育署吳龍靜副署長
     聯絡電話:0919-613467
    發稿日期: 109年5月3日
     

    相關圖片
    圖1 救援團隊對存活小虎鯨進行聽力測試
    圖1 救援團隊對存活小虎鯨進行聽力測試
    圖2 救援團隊幫小虎鯨灌食電解質及維他命
    圖2 救援團隊幫小虎鯨灌食電解質及維他命
    圖3 糙齒海豚死亡個體解剖後胃內發現塑膠袋一個(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提供)
    圖3 糙齒海豚死亡個體解剖後胃內發現塑膠袋一個(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提供)
    圖4 胃內還有尚未消化的疑似水母無脊椎生物(基隆市政府蔡馥嚀科長提供)
    圖4 胃內還有尚未消化的疑似水母無脊椎生物(基隆市政府蔡馥嚀科長提供)
    圖5 團隊幫海豚嘴部發炎採樣
    圖5 團隊幫海豚嘴部發炎採樣
    • 瀏覽人次: 479人
    • 更新日期: 109-05-03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