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訊息專區> 新聞快訊
  • :::

    新聞快訊

    中央內容區塊
    你知道臺灣的白海豚三大家族都在哪裡嗎?
    發布日期:109-01-20
    發布單位:秘書室

    臺灣可見鯨豚約莫30種,最受國人矚目的莫過於印太洋駝海豚 (Sousa chinensis),又稱白海豚或媽祖魚,根據歷年調查,臺灣西海岸目擊區域北起新竹香山,往南約至臺南七股,以水深15公尺內的近岸海域為主。海保署去(108)年透過系統性的調查,在四個季節的調查中共目擊25群次,辨識出47隻白海豚個體,另有幼體5-8隻,並且發現三個主要社群,分別在大安溪口、臺中港至彰濱工業區海域及麥寮至外傘頂洲海域活動。
    為了監測臺灣西岸白海豚族群出沒的季節 海洋保育署在108年一整年,首次將白海豚監測時間由夏及秋季,拉長至完整四個季節,可以發現夏季 (每百公里1.16群次)及秋季的目擊率(每百公里1.35群次)較高,春季(每百公里0.38群次)及冬季(每百公里0.59群次)的目擊率較低。與107年以夏秋季調查為主的目擊率(每百公里1.25群次)相比,108年目擊率並無明顯差異。
    海保署進一步表示,臺灣的白海豚族群調查,主要是在平行海岸線水深5~10公尺的特定航線上(又稱穿越線),採用目視的方式去拍攝躍出水面的白海豚個體,並透過判別每隻白海豚個體上的特徵,例如背鰭之輪廓、缺刻、疤痕、色斑點,背鰭到尾鰭之間的背脊部位的缺刻或傷痕等特徵皆能當做個體辨識的依據。海保署整理了47隻白海豚個體辨識照片(Photo ID),希望未來能夠收納更多的學者專家及熱心民眾的資訊,讓臺灣的白海豚資料庫更為完整。
    海保署也針對2015至2019年所有白海豚目擊資料,找出經常一同出現的白海豚個體,發現白海豚個體間結群的情形相當錯綜,不過大致可分為三個社群,三群的活動範圍有所重疊,第一群活動範圍以大安溪口為核心,根據身體的體色,發現平均年齡偏高;第二群活動核心多在臺中港至彰濱工業區海域,以青少年與壯年個體均多;第三群則以青少年居多,活動範圍主要由麥寮至外傘頂洲海域。
    海保署今年將持續監測整個西部海岸的白海豚族群動態,日前也邀集各相關部會,針對主要族群出沒地區,提出白海豚優先復育區之行動方案,與制定「臺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希望匯集各相關部會之力量,分工合作讓海洋環境不再惡化,魚類資源恢復,海洋生物能自在生活。



    權責機關及發言人:海洋保育署吳龍靜副署長
    發稿單位及聯絡人:海洋生物保育組 柯勇全專門委員
    發稿日期: 109年1月20日
     

    相關圖片
    圖1 依據2015年至2019年資料分析而得之白海豚三個社群關係圖(圖中數字代號為不同個體編號)及主要活動範圍分布。
    圖1 依據2015年至2019年資料分析而得之白海豚三個社群關係圖(圖中數字代號為不同個體編號)及主要活動範圍分布。
    圖2 2019年度被目擊白海豚個體的Photo ID照片
    圖2 2019年度被目擊白海豚個體的Photo ID照片
    圖3 白海豚需要跨部會分工共同守護
    圖3 白海豚需要跨部會分工共同守護
    • 瀏覽人次: 1159人
    • 更新日期: 109-04-15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