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海洋漫波08網路版(電子書用)
P. 6
發現
海洋保護區 │ Marine Protected Areas
北方瑰寶 有魚有鳥還有二島 文/ 陳佳微 、洪崇航 、黃彥婷 1
1
2
1
研海生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圖/ 張智偉、左承偉、洪崇航、邱侑蓮、
鄭正義
國境之北的火山小島
天涯海角的疆界
相對於遊客熟知的小琉球、綠島,基隆港 40 公里外海上、地處我國領海基線
的三小島 ( 由北而南依序為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合稱「北方三島」),因
航程遙遠和管制嚴格,直至近年北方離岸風場開發議題,才有了零星的曝光機
會。北方三島過去因長期軍事管制的關係,加上礁岩峭壁地形,使花瓶嶼和棉
花嶼 ( 簡稱二島 ) 人跡罕至進而保存較完整的海島火山地質原貌 註一 。除了面積
最大的彭佳嶼 ( 約 114 公頃 ) 仍為氣象站、海巡署、軍方等人員駐紮的管制區,
棉花嶼和花瓶嶼二島現行已轉為杳無人煙的保護區進行管理。
海島的美麗和哀愁
火山島地形、火成岩基質提供珊瑚、海藻及其他底棲生物附著的空間,構成生
物多樣性高的礁岩生態系等特性,造就北方三島豐富的海域和生物資源;此
外,鄰近海域豐富的魚類資源和適合中繼停留的地理位置,吸引多種鳥類、甚
至是稀有野鳥於島上棲息過境。
早於 18 世紀馬偕醫生的探訪見聞,就記錄到有穩定的人為利用和採集活動。
彭佳嶼(舊稱:大嶼)島上的居民會至棉花嶼(舊稱:鳥嶼)大量採集海鳥蛋
和捕抓成鳥,以及於海域捕捉海龜等 註二 。近代則以1986年隨萬應公廟建立後,
放生的 6 頭山羊數量激增所衍生的生態衝擊最為嚴重,一度導致棉花嶼因植
被被啃食導致灰黑、紅銅色火成岩裸露的光禿景象;直至 1996 年「棉花嶼、
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 簡稱保護區 )」建立後,才舉辦「小小羊兒要回家」活動,
將 50 多頭羊全數送回基隆。
儘管有著豐富且獨特的生態環境,由於長期生態資料缺乏且零散,推動生態保
育的歷程並非如此順遂。尤其是二島,林務局 1994 年曾規劃為風景區,基隆
市野鳥學會 ( 下稱基隆鳥會 ) 評估該計劃案將對島嶼造成極大的環境和生物傷
害 註一 ,經多方協調後於 1996 年 3 月 18 日正式公告成立「棉花嶼、花瓶嶼野生
動物保護區 ( 簡稱保護區 )」 註一 。自 2018 年 4 月 28 日起,中央主管機關從林
務局移至海洋委員會及所屬機關 ( 構 ) 承接辦理,管理機構仍為基隆市政府。
在這長達 20 多年的過程,歷經多個委託單位和不同領域的調查團隊,也發現
二島上的火山地質原貌完整、生物資源豐富,不僅是海鳥繁殖和候鳥遷移重要
的棲地,也是我國重要的漁場,有嚴謹保護管理的必要性。
6 08 0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