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2

    中央內容區塊
    水晶鳳凰螺-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II
    發布日期:111-02-24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水晶鳳凰螺 Laevistrombus canarium

    水晶鳳凰螺 Laevistrombus canarium (Linnaeus, 1758)
    別名:攪仔螺、嬌仔螺、鳥仔螺
    英名:Dog conch

    形態特徵:
    水晶鳳凰螺殼長3-7公分,殼質厚重,輪廓圓潤,紡錘形。螺塔為中或高圓錐形,至少有5個螺層;體層肩部圓形膨脹,前端有一些螺旋溝;殼表面幾乎完全光滑,螺塔有不明顯的螺旋線與瘤狀螺肋。殼口光滑,無齒狀襞;幼貝時外唇單調且薄,隨著成長到成體,外唇變厚、向水平擴張並向後突出,鳳凰螺的外唇缺刻不明顯。軸唇光滑,無皺褶,滑層厚。貝殼顏色從金黃色到淺黃棕色至灰色,貝殼下面比頂部蒼白或是白色,殼口白色,外唇與滑層邊緣會有金屬灰或金黃色光澤,在外部有時會有「之字形」的暗色網紋。殼皮黃褐色。口蓋角質、暗褐色,形狀為略微彎曲的鐮刀形,側邊有7-8個弱鋸齒。

    生態習性:
    殼長最大可達7公分。棲息在低潮帶到潮下帶沙底,特別是以海草床為主要棲息地。在澎湖地區的水晶鳳凰螺特別與單脈二藥藻的分布有關。主要是因為牠們以藻類與海草的碎屑為食。平時會將殼或部分殼潛埋沙底。伸出發達膨大的吻部,收集刮食底質上沉積的有機碎屑。腹足發達,大窄而強壯,可以用腹足撐起身體,以跳躍的方式在沙地的移動,所以俗稱攪ㄚ螺。雌雄異體,雌性個體通常比雄性個體大,在3月到7月進入生殖高峰,在海草床及藻類間產下膠質的團線狀卵鞘,胚胎在卵鞘中發育至披面幼蟲後期之後,離開卵鞘開始浮游期生活,直到沉降於底質上,轉變為底棲生活。

    棲地分布:
    水晶鳳凰螺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海域。在日本以南、印度以東、澳洲以北到臺灣都有紀錄,臺灣分布在北部、南部、恆春半島及離島澎湖、東沙等藻類與海草床的亞潮帶泥沙底,在澎湖內海發現族群密度與喜鹽草屬Halophila混生的海草床有高度關聯性。

    資源狀況:
    屬於中型底棲螺類,在澎湖是重要的撿拾漁業物種。在澎湖年捕撈量超過3 噸以上(約4萬顆螺),市價每公斤450元(每顆約30元),屬高經濟性海洋生物。因市場需求量大,過度捕撈,造成資源逐漸枯竭。近年來,經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著手進行人工繁養殖研究,成功繁殖並且進行放流復育的工作,成效斐然。

    相關圖片
    發達的吻部。
    發達的吻部。
    水晶鳳凰螺之背面(左)與腹面(右)。
    水晶鳳凰螺之背面(左)與腹面(右)。
    • 瀏覽人次: 1411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