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永續資源>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 :::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中央內容區塊
    臺灣鯨豚保育現況
    發布日期:111-09-16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全世界約有90餘種鯨豚,臺灣周邊海域根據歷史文獻、捕鯨紀錄、擱淺紀錄、海上調查及賞鯨目擊等資訊,近20年曾有紀錄的鯨豚種類就有32種,加上目前暫列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以下簡稱華盛頓公約)名錄的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則為 33 種,約佔全世界鯨豚種類的三分之一,尤其花東海域在過去長期的調查紀錄中,更有高達9成以上的目擊率。

            華盛頓公約(CITES)已將所有鯨目物種列入附錄I(完全不能跨國商業貿易,僅有學術與教育等特殊用途須申請後才可運輸)及附錄II(經科學機構評估在不危害野生族群的前提下允許貿易,並由行政機關進行出口許可登錄管制),以貿易限制提供額外保護。在華盛頓公約(CITES)中,臺灣海域有7種鬚鯨、灰鯨、抹香鯨、白海豚及 2 種露脊鼠海豚列入附錄I,其餘所有鯨目動物均列於附錄II。

            鯨豚為高度洄游物種,且具有成熟期晚、生殖數少等特性,受到船隻撞擊、海洋污染、水下噪音、獵捕走私、混獲及漁具纏繞等威脅,我國於 1990 年代將鯨豚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參考國際評估結果,除了臺灣西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列為極危(CR),其餘有3種列為瀕危(EN)、3種列為易危(VU),2種列為近危(NT)、3種資訊不足(DD)、21種暫列無危(LC)。

            海保署成立後持續推動多項鯨豚保育工作,包含整合成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ine Animal Rescue Network,MARN),完善救援制度及強化救援收容量能;監督落實鯨豚觀察員制度,以降低離岸風機及各項海岸工程對鯨豚造成的潛在傷害或死亡風險;製作臺灣海域賞鯨指南,推動友善賞鯨;委託執行臺灣沿近海域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與漁業互動狀況調查,以及忌避措施可行性評估;並藉由系統性的族群調查與分析,瞭解臺灣周邊海域鯨豚的物種組成、族群數量及地理分布等。

            111 年度於花東海域進行11 趟次穿越線調查,並新增調查宜蘭及基隆海域各 4 趟次,共 19 趟次。總計目擊 15種 111 群次鯨豚。最常見依序為瑞氏(花紋)海豚(30%)、瓶鼻海豚(16%)︑飛旋海豚(15%)、熱帶斑海豚(8%)及弗氏海豚(5%)。112年除持續針對花東海域進行調查外,亦增加宜蘭海域及基隆北方三島鄰近海域之調查,配合歷年資料彙整、鯨豚擱淺及公民科學資料蒐集等,豐富鯨豚族群資料,以作為相關研究分析、教育宣導及政策研擬之參據。

    • 瀏覽人次: 2881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