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海洋保育教育活動專區

    中央內容區塊
    龍虎斑-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龍虎斑標本照

    龍虎斑
    別名:龍虎石斑魚、龍虎石斑、巴龍膽、珍珠龍膽、虎膽
    英名:Hybrid Giant Tiger Grouper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x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形態特徵:
    身體外部形態及各鰭的位置等大致和同屬的石斑魚相似。但在體型和體色方面,因龍虎斑為棕點石斑 (也稱老虎斑)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的雌魚與鞍帶石斑 (也稱龍膽石斑)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的雄魚,利用人工培育出的雜交種,因此兼具兩親代種的特徵。但在體型方面,龍虎斑體高較高,較接近棕點石斑,但吻端較棕點石斑為尖。本魚種頭部及體側具有5-6條形狀不規則的寬闊黑褐色橫帶,橫帶邊緣輪廓分明,邊緣具有一些黑褐色斑點。各鰭的色斑與鞍帶石斑較接近,各鰭鰭膜灰白色至淺黃褐色,具有明顯的黑褐色斑點或條帶。成魚各鰭的斑點明顯較小魚多且緻密。紀錄中最大體長為95公分,體重約十餘公斤。
     
    生態習性:
    屬於廣溫以及廣鹽性魚類,對鹽度、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但仍不能適應過低的水溫。因是雜交種,因此同時具有棕點石斑與鞍帶石斑的優點,擁有棕點石斑的較強抗病能力與鞍帶石斑的較快成長速度。因此近年來發展成受歡迎的養殖魚種。
     
    棲地分布:
    龍虎斑是棕點石斑與鞍帶石斑兩種親魚的雜交種。這兩種石斑魚的親魚在台灣都有分布,其全球地理分布範圍相當廣,遍佈在整個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西從紅海、東非或南非,東到美屬薩摩亞與鳳凰島、夏威夷與皮特凱恩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但此雜交種是首先在國外由人工方式培育出來。而後臺灣、中國及許多東南亞國家相繼投入該種的養殖。
     
    入侵種:
    在臺灣屬於常見養殖魚種,中南部許多縣市皆有養殖。但由於不當放生等途徑,國內已經可以在北部及南部若干礁石或港灣區的沿岸海域發現其蹤跡,偶爾可由手釣捕獲。因為龍虎斑原來不存在於自然的海域,所以牠的外逸也可以算是「外來種」。又因適應力強,且屬肉食性的掠食魚種,飢餓時也會吞食較小的同種個體,至於是否會如同「入侵種」般影響海域生態,則仍有待評估。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龍虎斑
    龍虎斑
    • 瀏覽人次: 7873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