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蠵龜
發布日期:108-10-08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Caretta caretta
80~110cm,可重達200公斤,頭寬可超過20公分,顯著大於其他海龜,主食為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海域。
外部特徵:前額鱗:2對;中央盾:5片;側盾5對;前肢爪2對。
臺灣海龜保育現況
全世界現存海龜有七種,海龜數量曾經非常多,但由於牠們生長速度很慢,在近一、兩百年各項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造成的生存壓力下,海龜數量不斷減少。海龜族群面臨的常見威脅包括人為獵捕、漁業混獲、船隻撞擊、海洋垃圾、產卵棲地開發、環境汙染和傳染病威脅等。目前所有海龜物種皆受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華盛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 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保護,並列為附錄一(Appendix I)稀有或瀕危物種,其商業性國際貿易被嚴格禁止。
臺灣海域可見到五種海龜,包括綠蠵龜(Chelonia mydas)、赤蠵龜(Caretta caretta)、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e)、欖蠵龜(Lepidochelys olivacea)及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均屬於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受到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法令保護。
海龜依照棲息地利用類型大致分為(一)產卵族群:在臺灣繁殖產卵,產卵季結束後就會回到原覓食棲地的海龜族群;(二)覓食族群:以臺灣周邊海域作為覓食棲息地或遷移中暫居臺灣的海龜族群。
(一)產卵族群
臺灣過去曾有綠蠵龜和赤蠵龜上岸產卵的紀錄,然而因棲地破壞及過度捕殺,產卵母龜的數量驟減,目前臺灣主要的產卵棲地包括澎湖縣望安島、臺東縣蘭嶼、屏東縣小琉球、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
澎湖縣在馬公本島及各離島的沙灘都曾有綠蠵龜上岸產卵,產卵季主要是6月中旬至10月初,以望安島為最主要的產卵沙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992年起開始委由相關學術單位進行澎湖縣望安島海龜的研究與保育,並1995年時,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總面積為23.3公頃,除積極加強巡邏取締與維護管理外,繁殖季期間亦僱用巡護人員定期 巡邏調查,澎湖縣政府及縣警察局也會不定期巡邏,使得保護區避免人為的干擾,以達保育效果。望安島上共有7個產卵沙灘。此外,澎湖縣吉貝沙尾、北寮、林投和嵵裡沙灘,近幾年也有海龜產卵紀錄,而小白沙嶼、龍門、山水、青灣、後袋子和東嶼坪沙灘曾經被目擊到海龜上岸或爬痕,但沒有產卵紀錄。
臺東縣蘭嶼的海龜生殖生態學約自1997年起展開,蘭嶼共有6個沙灘,其中八代灣、小八代灣和東清灣此3個沙灘有產卵紀錄,且幾乎整年都有產卵紀錄,產卵高峰期在6月到9月之間。與望安相比,蘭嶼新記錄到的產卵母龜數比例較高。依據1997年至2020年調查資料顯示,每年約有6成紀錄到的產卵母龜為新產卵母龜,目前是臺灣產卵母龜數量最多的島嶼;近5年來每年至少有10頭母龜 產卵,2020年更有高達25頭母龜上岸產卵,共產下47窩卵。大多數海龜集中在小八代灣產卵,東清灣偶爾也有產卵紀錄。
屏東縣琉球鄉產卵沙灘莫約於2011年展開生殖生態學研究,並曾評估設立小琉球綠蠵龜野生動物保護區。根據紀錄2011年到2020年間,每年約有2~7頭母龜上岸產卵,並產下5~15不等的窩卵,且母龜會在所有沙灘上岸產卵,主要產卵沙灘則是肚仔坪、龍蝦洞及漁埕尾。
東沙島有綠蠵龜及玳瑁上岸產卵的紀錄。根據新聞報導,在1994、1995、2003、2011、2015、2017及2019年東沙皆有海龜上岸產卵的紀錄,其中108年記錄到母龜第一窩卵數為104顆,成功孵化61隻小海龜,孵化率達6成。太平島每年估計平均有30頭母龜上岸產卵,惟尚無確切資料。
(二)覓食族群
臺灣已知的海龜覓食棲地有小琉球、澎湖、東沙和南沙太平島,臺灣全島近海如綠島、墾丁、蘭嶼、澎湖和東北角等地,也都有海龜目擊紀錄,僅有小琉球覓食族群的數量有系統性調查,2017年起估計每年平均有400隻左右,而2019年時透過空拍方式估算則約433隻,漲潮期間海龜數量最多的地區為肚仔坪,水下記錄海龜最多的區域為美人洞至花瓶岩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