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海洋公民科學家

    中央內容區塊
    海洋公民科學家X珊瑚礁與淨海
    發布日期:110-01-04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海洋的美麗令人嚮往,我們應該愛護它才得以永續,永續需要更多的人支持和行動,但在支持的同時需要正確且充足的海洋知識為後盾,我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推廣培訓課程,包含鯨豚、海龜、珊瑚礁及淨海等主題,傳達正確的保育理念,讓參與的學員發揮影響力,讓海洋公民科學家的行動發酵。
    小編也整理了今日課程精華跟粉絲們分享~~
    珊瑚是刺絲胞動物,身體由內外胚層所構成,而珊瑚成蟲與共生藻就在內胚層發生共生關係( #內共生現象),共生藻幾乎佔據整了內胚層,在珊瑚體內進行光合作用,並把產物(氧氣及營養物質)提供給珊瑚使用,是珊瑚成長所需養分的主要來源,而動物(珊瑚)進行呼吸作用所製造的含氮物質及二氧化碳等又可被共生藻應用,就形成了一個合作無間的珊瑚共生體。
    珊瑚礁是海中生物的家、孕育生命來源,形成珊瑚礁生態系,用人類的思維來舉例,珊瑚礁就像一間房子,如果結構越複雜、樓層越多蓋越高,住在裡面的生物種類越豐富、數量也越多,一座一座的珊瑚礁形成了像大台北一樣的城市,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繁榮又熱鬧!!其中 #指標魚類 例如石鱸、老鼠斑、笛鯛及裸胸鯙等屬於食物鏈高階的肉食性魚類出現,表示這裡的珊瑚礁是健康的,另外 #指標無脊椎動物 也是反映珊瑚礁生態性的重要指標物種。
    台灣周邊海域而言,以北海岸/東北角、蘇澳、墾丁、澎湖、綠島、蘭嶼、東沙環礁及南沙太平島都有珊瑚礁分佈,若把台灣分為南北兩半,南邊海域以本身會造礁的熱帶珊瑚礁為主,北邊(東北角)海域則多為非礁型珊瑚群聚。
    未來各位公民科學家可多多回報,在不同海域所見的珊瑚礁及指標性生物的種類,有助於整理出更詳細的資料。
    近期大肆報導的珊瑚礁白化,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造成珊瑚礁白化原因很多,但溫室效應、全球暖化是造成珊瑚白化的主因,導致海洋環境中的逆境因子(光照、溫度、沉積物及乾燥等)影響珊瑚與共生藻原本平衡的關係,珊瑚礁對光造及溫度極為敏感,如果持續的海水溫上升(2度C)會導致共生藻大量囤積過氧化氫與珊瑚本身發生化學反應,珊瑚蟲為了保護自己就將共生藻排出體外,進而造成白化現象(逆境生理的現象),珊瑚礁白化並非珊瑚礁死亡,它是可逆反應如果海水降溫夠快,共生藻可以再次被珊瑚蟲吸收體內。倘若海水持續高溫,白化後的珊瑚會因為無食物來源而死亡,此時要恢復可能要長達10年以上,或無法恢復的情況...
    今日的課程從認識珊瑚、了解台灣周邊的珊瑚礁分佈及指標性物種、什麼是珊瑚礁白化,進而到人類「過度塑膠」造成海洋環境的衝擊,反思我們的下一步(實際的行動是什麼?)。學員課後的心情是沉重、嚴肅的,但也更加確定海洋保育的重要!願意從自身開始為我們的海洋做改變~
    不要覺得自己的改變微不足道,每天堅持改變一點,用時間累積出 #複利效應 是很可觀的,從自身行動開始吧!!

    相關圖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海洋公民科學家培訓計畫活動照片
    • 瀏覽人次: 1151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