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翻車魨、矛尾翻車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5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翻車魨標本照
    矛尾翻車魨標本照

    翻車魨
    別名:翻車魚丶蜇魚丶海蟲(澎湖)丶曼波(花東)
    英名:Ocean sunfish
    Mola mola (Linnaeus, 1758)
     
    矛尾翻車魨
    別名:翻車魚丶蜇魚丶海蟲(澎湖)丶曼波(花東)
    英名:Sharptail mola
    Masturus lanceolatus (Lienard, 1840)
     
    形態特徵:
    本科魚類均體高而側扁,呈卵圓形,無尾柄。頭高而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突起。吻圓鈍。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喙狀齒板,無中央縫。鰓孔小,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和鰭均粗糙,具棘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背鰭高大呈鐮刀形;臀鰭與背鰭同形且相對;背鰭與臀鰭鰭條向後延伸至體末端相連而形成一圓形假尾鰭(pseudo- caudal fin) 或稱舵鰭(clavus);尾鰭消失。無腹鰭;胸鰭短小,圓形,胸鰭基部橫行,並不垂直。體背側灰褐色,腹側銀灰色;體側帶細小斑點。各鰭灰褐色。
     
    生態習性:
    翻車魨與矛尾翻車魨的生態習性相同,多半會隨著洋流以每小時3公里多的速度漂流,四處移動。但為了覓食或躲避掠食者,也可以靠背鰭丶臀鰭左右同步拍打快速的游泳,甚至於會垂直的跳出水面。可能因為牠的英文俗名是「海洋太陽魚」,且會有橫躺在海面上像在曬太陽的行為,故常被誤以為牠是中表層習性的魚類。但事實上牠常在100-200公尺的深海覓食,甚至游到600公尺以下。本種魚通常單獨行動,但偶爾也會發現成對出現。過去多半認為牠主要吃水母,但根據DNA的胃內容物分析,發現牠其實是以一般的肉食動物,包括以浮游生物及小魚丶魷魚及甲殼類等為食,水母大概只佔了15%。翻車魚是魚類中產卵數最多的一種,可達三億顆卵。發育過程經過複雜的變態,成長的速度非常快,但目前的研究資料甚少。在水族館中不易飼養及展示,但本種魚也有養到10 年的紀錄。
    由於翻車魚的出現常難以預測,個體大,標本收集不易,故調查研究困難,也使我們對於翻車魚的生態習性丶生活史丶族群動態及洄游路徑都不甚了解。只知牠的食物種類和他所活動的水層深度有關,因此比較不會去吃到海底的底棲生物。但是牠的幼魚卻傾向於吃底棲生物,包括會游泳及逃避的魚類或頭足類。因此可以推測翻車魚也具有一些獵捕食物的技巧。
     
    棲地分布: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帶和熱帶的海域,本種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基因差異大,但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的基因差異小。臺灣主要分布在花東沿近海域的大洋環境,但在臺灣翻車魨的數量比矛尾翻車魨要少的多。
     
    IUCN 瀕危等級列為VU (易危):
    翻車魚的混獲及濫捕問題在全世界並未受到監管,使得翻車魚的族群量快速減少。牠還受到漂浮垃圾的威脅,特別是類似於牠的食物-水母的塑膠袋,會被吃進胃中,讓牠餓死。由於牠體內可能含有毒素,所以歐盟禁止食用或加工。翻車魚的天敵除了虎鯨丶海獅和大白鯊等之外,還有人類。在臺灣通常只有翻車魚及矛尾翻車魚兩種,又以矛尾的產量占絕大多數。通常他們被定置網所捕獲,偶會被圍網或鏢旗魚所漁獲,通常在冬季或三丶四月產量較多。翻車魚雖然身軀龐大,但因模樣可愛,在國外很少被食用。臺灣東海岸因在2000年的資源量大增,故被當地大力行銷推廣其食用的價值。從過去只吃牠腸子(又稱龍腸)變成從皮膚丶鳍丶肉到內臟都成為海鮮佳餚的全魚利用。甚至於將牠中文俗稱的「翻車魚」也改為「曼波魚」。2003年起還每年舉辦「曼波魚季」,花蓮市也被稱為「曼波魚城」,有如東港又被稱為黑鮪魚的故鄉。不知是因為氣候變遷或是過度捕撈,翻車魚的數量近年來有大幅減少,體型變小的現象。2015年IUCN已將翻車魨列入易危物種。而翻車魨到2016年的產量只有剩下以往的一成左右,實有重新評估其資源的狀態並加強經營管理的需要,且基於預防原則,似應考慮以保育為優先,或改以「與曼波魚共游」的生態旅遊的方式來創造經濟收益,達成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雙贏的目標。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矛尾翻車魨
    矛尾翻車魨
    矛尾翻車魨
    矛尾翻車魨
    • 瀏覽人次: 18218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