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帶鱗鰭烏尾鮗
別名:烏尾冬仔、青尾鮗、烏尾冬、紅尾冬
英名:Double-Lined Fusilier
Pterocaesio digramma (Bleeker, 1864)
形態特徵: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3-3.9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背鰭單一。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尾鰭深叉型。體背藍色,腹面粉紅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於側線下約1-2鱗片處,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僅約一個鱗片寬。各鰭銀黃色或淡白色;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
生態習性:
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潟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棲息深度範圍為0-50公尺。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國內有研究顯示,5月至6月可能為本種魚的繁殖季節。本種魚從水族箱觀察到的交配行為顯示在成對配對產卵時,會有其他衛星雄魚趁機靠近排放精液。肉食性,以浮游動物為主食。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分布區域北起日本南部,南至印尼、澳洲,東抵新喀里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
資源狀況:
在臺灣的族群數量頗為普遍,為常見的食用經濟魚種,價格較便宜。一般由流刺網或圍網捕獲,也可以經由船釣釣獲。全年皆產。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