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鱸
別名:金目鱸、盲槽、扁紅目鱸
英名:Barramundi, Palmer, Sea Bass, Silver Perch, Silver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腹緣平直。頭部尖,頭背側、眼睛上方有一明顯凹槽。眼略小。前後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眶前骨與前鰓蓋骨均無鋸齒之雙重邊緣,前鰓蓋骨下緣3-4硬棘。上、下頜、鋤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絨毛狀齒帶,舌上無齒。被細小櫛鱗。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胸鰭短;尾鰭圓形。側線鱗列數為52-60。成魚體呈銀白色,體背側灰褐至藍灰色,各鰭灰黑或淡色;幼魚褐色至灰褐色,頭部具3條白紋,體側散布白色斑紋,眼褐色至金黃色,隨成長而略具淡紅色虹彩。
生態習性:
棲息於礁石與泥沙交匯處沿岸與潟湖水域或是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水域,清澈與混濁水域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也會溯入河川的純淡水域中,尤其小魚與亞成魚較常見於河川水域。棲息深度範圍為10-40公尺。會性轉換,是一種先雄後雌的魚種(protandrous hermaphrodite),在河口處繁殖。性不耐低溫。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無脊椎動物為食。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沿岸之半淡鹹水域,西起阿拉伯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臺灣北部、西部及南部皆有分布。
資源狀況:
在臺灣雖分布廣泛,但野外水域並不常見。一般由一支釣、延繩釣與流刺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有產。本魚種已有人工繁養殖以供應市場需求,目前以臺灣南部養殖較多,市場所見幾乎都是養殖個體。本魚種在東南亞與澳洲也有人工養殖,同時也是熱門的休閒釣魚目標魚種。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