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淺海狐鮫-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發布日期:110-04-13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淺海狐鮫手繪圖

    淺海狐鮫
    別名:長尾鯊、小目午仔、沙娘仔
    英名:Pelagic thresher shark
    Alopias pelagicus (Nakamura, 1935 )
     
    形態特徵:
    軀幹稍呈圓柱狀,略側扁;頭短,口裂小而彎;背部輪廓彎曲;腹面平坦;尾部特別長,可超過軀幹長度;尾基上方具凹漥。吻短而鈍尖,口呈弧形,下頷極短,口閉時不露齒;齒小,中齒向外呈斜三角形,側邊具小齒頭。頭背側無深溝狀構造。背鰭2枚,第一背鰭小如直三角形但遠大於第二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中上方,上角鈍圓;胸鰭末緣直而略寬圓;尾鰭上葉很長,末端尖細有一不明顯突出處,下葉呈顯著三角形。體背側呈青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生態習性:
    雄魚最大體長可達428公分(全長),雌魚可達383公分(全長),本種的繁殖策略乃採取產下少量大型的成熟胎仔,以增加存活機會,一胎僅孕有2-4尾胎仔,行卵胎生,在胎仔的發育期間雌魚會產出卵莢到子宮內作為其食物,直到胎仔成熟產出母體外,產出體長範圍為100-160公分(全長)。淺海狐鮫為大洋中表層大型鮫類,可以利用其特長的尾部擊昏獵物再吞食,餌料生物通常型態較完整,本種攝食較高比例的硬骨魚類如白帶魚、鯖魚、燈籠魚等。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南北緯40˚之間,臺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近岸皆可發現其蹤跡,棲息深度目前紀錄不超過300公尺。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EN (瀕危)
    淺海狐鮫在臺灣主要以延繩釣、刺網捕獲,國外常由圍網漁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鰭可做魚翅,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提煉魚肝油。由於本種的分布水域與大多數漁業活動區重疊而受到很大的漁獲壓力,且因其胎仔數量極少,資源量變動受到關注。經評估本種過去三個世代內(55.5年) 的族群量已經下降50-79%,且年族群增加率僅有3.3%。雖然並未記錄到本種在大西洋的相關分布或是資源量情況,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與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已將狐鮫屬(Alopias spp.)的三個物種列入禁捕名單。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淺海狐鮫尾部特別長,可超過軀幹長度。|
    淺海狐鮫尾部特別長,可超過軀幹長度。
    • 瀏覽人次: 1714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