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紋唇魚
別名:龍王鯛、蘇眉魚、拿破崙魚
英名:Humphead Wrasse, Humphead, Maori Wrasse, Napoleon Wrasse
Cheilinus undulatus (Rüppell, 1835)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卵圓形,體被大形圓鱗背鰭與臀鰭後部鰭條延長,達尾鰭基部,尾鰭圓形。性轉變後的雄魚前額明顯突出,隨體長成長而更加明顯。口端位,中大,唇厚;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具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背鰭具有9根硬棘,胸鰭具有12軟條,側線鱗分為兩列,上列鱗數為16。幼魚體淺綠色,每一鱗片具黑紋;眼後與吻部分別具有2條水平與斜走之黑色線紋。成魚體綠色或是藍綠色,體側每一鱗片均具黑色至暗紫色線紋,後鱗片半部色澤較深,頭具橙黃與綠色的網狀細線,尾鰭後緣呈黃色。最大體長可達2公尺以上,體重約達200公斤。
生態習性:
肉食性魚類。需要5-7年才會成熟,8-9歲部分的雌魚會性轉變變雄魚,集體繁殖但係配對產卵。主要棲息於很陡的礁岩斜坡和潟湖的礁岩上,深度從2至60公尺左右。成魚棲息於瑚礁區的水質清澈之海域。
棲地分布:
印度洋至太平洋的熱帶珊瑚礁海域有廣泛分布,包括日本南部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曾有分布紀錄,但目前僅在墾丁、綠島、蘭嶼等處海域,曾經有發現的紀錄。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EN(瀕危):
本種魚因壽命長(>30歲),且體大價昂,每公斤零售價可達130美元以上,是許多中國人或香港等地海鮮中的佳餚。故不少個體在未達到繁殖期之前就被捕獲,無法繁殖,以致本種魚容易因過度捕撈而面臨滅絕。至於本種魚的人工繁養殖雖然聽說在印尼丶大陸或是臺灣都有業者嘗試,也或有成功的報導。但是目前還不能證實,也未能夠上市達到經濟的效益。主要是因為龍王鯛的成長很慢,餌料轉換效率也不高。 IUCN 早在2004年已將本種魚列為瀕危物種。同年10月第13屆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 大會上,本種魚正式被列入 CITES 附錄二,受到 CITES 公約的嚴格保護。我國農委會在2014年7月2日將本種魚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第II類,禁止捕撈及買賣。海洋委員會成立之後,於2019年1月9號亦將本種魚列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