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
別名:桑氏鷗、黑頭鷗
英名:Saunders's Gull
Saundersilarus saundersi (Swinhoe, 1871)
形態特徵:
體長29-32公分,雌雄相近。嘴喙短而黑。眼黑褐色,眼周邊具白色眼瞼。上背、肩、尾羽、腹部為白色,下背、腰、翼上腹羽為藍灰色。腳暗紅色。最外側初級飛羽翼下黑、外緣白,翼上黑白交錯。成鳥繁殖羽頭部為黑色,非繁殖羽轉為白色,眼後有一塊黑斑,頭頂、枕部亦有灰褐色斑。
生態習性:
喜棲於沿海泥灘地或鹽田、大型水塘等等,主要覓食甲殼類、小魚、軟體動物、水棲昆蟲等。在臺灣為冬候鳥,來臺期間主要為9月至隔年3月,春季離臺前會轉為繁殖羽。
棲地分布:
分布於蒙古、中國東北及東部沿海、日本及臺灣等地。冬季期間,在臺灣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VU(易危):
為東亞地區特有的鷗科鳥類,IUCN 紅皮書列為易危(VU),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全球族群總計約14,400隻。在臺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早年在臺灣西部沿海多處可單筆記錄達百隻以上,整體數量較過往減少許多。根據近年冬季鳥類調查顯示,近年全臺僅約百隻個體度冬。目前僅彰化漢寶、芳苑一帶有較大量的度冬群體,其餘皆為零星個體。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