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健康棲地>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

    中央內容區塊
    朗氏喙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發布日期:110-03-16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朗氏喙鯨圖片

    朗氏喙鯨
    別名:熱帶瓶鼻鯨、印太洋喙鯨、油鯃
    英名:Longman's beaked whale
    Indopacetus pacificus (Longman, 1926)
     
    形態特徵:
    為本科 Indopacetus 屬裡唯一的物種。胸鰭比例小,且可收入稱為「胸鰭口袋」的凹陷腋下區而緊貼體側,使身形更為流線。背鰭位於身體後三分之二處。與其他喙鯨科物種一樣,尾鰭後緣的中心點並沒有往前凹陷至最後一節尾椎骨,使其尾鰭後緣看來非常平整。上顎並無牙齒,僅有兩顆圓錐形的牙齒位於下顎骨前端,成熟雄喙鯨具大而明顯露出的獠牙,而雌性與幼鯨的牙齒埋在齒槽中,外觀無法察覺。頭部顏色較淺,身體呈現暗灰褐色,而腹部則為灰白色。年長雄鯨因彼此以突出的獠牙互相刮磨,在皮膚留下多道線條狀的淡色齒痕,因此體色較雌性喙鯨淺。
     
    形態特徵在喙鯨科物種中獨樹一格,圓柱形身體,相對每側牙齒數於其他喙鯨類具有修長身型,渾圓明顯的額隆及長吻喙,臉部、額隆、及下巴的顏色較淺,但在眼睛周圍有明顯的深色眼圈,僅知已成熟的雌性體長介於5.6-6.5公尺之間,而成熟雄性體長則為5.7-6.0公尺之間,唯一已知的新生兒體長為2.9公尺。背鰭相對較大,其長度與體長的比例在喙鯨科中名列前茅。
     
    生態習性:
    朗氏喙鯨的生態資料相當缺乏。根據兩隻擱淺的朗氏喙鯨胃內含物研究,牠們的食物類群均為頭足類,並無魚類殘餘物,推測本物種與其他喙鯨相似,以頭足類為主食。在法屬新喀里多尼亞與夏威夷的擱淺個體都曾被驗出感染麻疹病毒。與其他喙鯨較不同的是,朗氏喙鯨的群組數相對較大,曾發現有100隻以上的聚集群,而群隻數因地區而不同,東太平洋地區群平均隻數為8.6隻、西太平洋區則大於29隻,印度洋區的群平均隻數則約7隻。牠們的水上行為相當活潑,行進時很明顯地露出長吻喙和圓圓的額隆,並有群體同步游動或下潛行為。生活史資料相當缺乏。壽命範圍亦不清楚,由牙齒切片估算年齡曾有21-25歲的標本。雌性可能14歲後才達性成熟。
     
    棲地分布:
    分布範圍在印度與太平洋區的熱帶海域,其中又以西太平洋較常目擊,主要棲息於大陸棚以外的深水域,深度介於250-3500公尺之間。臺灣曾有三隻朗氏喙鯨擱淺紀錄,分別在宜蘭兩隻及蘭嶼一隻,前者為死亡擱淺、後者為活體擱淺而後因潮水漲起而離去。目前臺灣尚無海上目擊紀錄。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DD(數據缺乏)
    由於朗氏喙鯨過去曾與其他物種如瓶鼻鯨混淆,因此推測在印度洋區的大量刺網導致漁業致死的”瓶鼻鯨”可能為本物種;此外在夏威夷海域作業的延繩釣亦曾誤捕本物種。在日本、菲律賓與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擱淺個體的胃中均發現有塑膠袋殘餘。臺灣族群數量因缺乏數據而無法估算。
     
    以上資料引用自《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相關圖片
    朗氏喙鯨圖鑑
    朗氏喙鯨圖鑑
    朗氏喙鯨真實照
    朗氏喙鯨真實照
    • 瀏覽人次: 1185人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