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育署109年起委託專業團隊參考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領域聯合專家組 (Group of Experts on the Scientific Aspect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ESAMP) 於2019年出版「海洋廢棄物監測和評估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plastic litter in the ocean)」觀測海底廢棄物。
海洋保育署112年委託專業團隊執行海底廢棄物調查,海底垃圾調查地點為基隆外木山、新北貢寮、彰化彰濱、臺南台江、屏東海生館、宜蘭龜山島、花蓮石梯坪、臺東綠島及澎湖等九處海域,以潛水人員穿越線調查法進行海底廢棄物調查。
112年截至6月底調查距離為6.03公里,並換算計畫每平方公里垃圾密度,調查結果以澎湖最高(11,250件/平方公里),其次依序為宜蘭龜山島(9,444件/平方公里)、基隆外木山(7,619件/平方公里)、屏東海生館(5,833件/平方公里)、花蓮石梯坪(3,333件/平方公里)、彰化彰濱(2,564件/平方公里)、新北貢寮(2,381件/平方公里)、臺南台江(1,429件/平方公里)及臺東綠島(1,250件/平方公里)。
112年度海洋保育署委託專業團隊彙整分析海漂垃圾調查截至6月底成果,由專業團隊、海洋保育署巡查員、海巡署及公民科學家以目視法進行調查,將臺灣海域分為八大海域範圍,分別是北部海域、臺灣海峽北部海域、臺灣海峽南部海域、東北部海域、東部海域、東南部海域、巴士海峽海域及東沙島海域,截至6月底調查結果以北部海域密度最高(37件/平方公里),整體海漂垃圾組成以塑膠類占比最高 (65%) ,其次依序為保麗龍 (20%) 、其他類 (9%) 及漁業用具 (9%) 。
海洋保育署112年委託專業團隊針對海水及生物體進行微型塑膠調查,海水及生物體樣品採樣點為淡水河、頭前溪、後龍溪、烏溪、濁水溪、八掌溪與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阿公店溪、高屏溪與東港溪、四重溪、卑南溪、秀姑巒溪、和平溪及蘭陽溪。
截至6月底共採樣22個海水樣本及16組生物體樣本,其中已檢測16個海水樣本及8組生物體樣本,其餘刻正採樣及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