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

    臺灣海域白海豚保育專區

    中央內容區塊

     

                                                                               中華白海豚簡介
     

    印太洋駝海豚 (Sousa chinensis) 為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駝海豚屬的一種,俗稱中華白海豚,其特徵為背鰭基部有隆起現象,常用以作為辨識個體依據。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一般喜歡棲息於近岸水深小於25公尺以內及河口環境,是海洋生態系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白海豚可依個體的體型大小、顏色、缺刻及斑點多寡等特徵,來作為年齡判定依據,牠們的年齡階層劃分6個時期,分別為嬰年時期、幼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壯年時期及老年時期。
    ●嬰年時期:身體體型小於3/4成體體型,全身灰色,體表上無斑點或花紋。
    ●幼年時期:身體體型大於3/4成體體型,體色轉為淺灰色,體表上無斑點或花紋。
    ●少年時期:體色逐漸轉淡灰色,身體上有白色或深灰色斑點夾雜出現。
    ●青年時期:體色出現部分粉紅色,身體上幾乎滿佈白色或深灰色斑點。
    ●壯年時期:體色以白色或粉紅色為主,斑點漸漸減少。
    ●老年時期:體色以白色或粉紅色為主,可能會有些許黑色或深灰色斑點。

     




    白海豚嬰年期
    嬰年期
    白海豚幼年期
    幼年期
    白海豚少年期
    少年期
     
    白海豚青年期
    青年期
    白海豚壯年期
    壯年期
    白海豚老年期
    老年期
     
      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環境  

     為保育臺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發布「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自109年9月1日生效,劃設為海洋生態系與河口生態系之複合型生態系,面積763平方公里,範圍橫跨苗栗、臺中、彰化、雲林等四直轄市、縣(市) 。

    中華白海豚野生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圖,共763平方公里


      中華白海豚面臨之生存威脅

        臺灣西部沿海的白海豚族群分布範圍與西部航運、填海造陸、興建海堤、工業工程、離岸風電等經濟、工業之重點發展及沿近海漁業活動區域重疊,所受到的人為衝擊相當大,而對此類數量極低的小族群,不可預期性的擾動更進一步提高其滅絕的風險。本署彙整相關文獻資料,歸納影響白豚族群其生存威脅因子為6大類:棲地劣化、海洋污染、食源減少、漁業混獲、海上活動及水下噪音等。

    一、 棲地劣化
    過去50年來,臺灣西部海岸線的地景因為各種濱海工程 (如河川整治、興建海堤、填海造陸、集水工程、沿海工業區開發等) 發生了極大的變動。吳哲榮、吳啟南 (2003) 根據衛星影像分析臺灣西海岸的變遷,指出在彰化,彰濱工業區、王功海埔地和永興海埔地在過去50年來,因人為工程建設使海岸線西進1.5 - 5公里,伸港鄉海岸線亦因魚塭擴張往外前進約1公里。臺灣海岸線的西進會引發複雜的水文改變,海岸線的外推可能會使水深梯度變大,天然海岸環境 (如防風林、潟湖和沙洲等) 的退化,影響淡水與養分的輸入,導致海岸生產力的降低。此外,海岸線的變遷可能影響海豚食餌的分布,進而改變海豚的棲地使用模式與社會行為動態 (Gowans et al., 2008)。

    二、 海洋污染
    鯨豚位居海洋生態系中最高的營養階層,環境中的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會藉由食物鏈的傳導累積在其組織中,形成高濃度的蓄積 (Dorneles et al., 2013)。白海豚的分布範圍緊鄰人口密集、高度開發、污染嚴重的臺灣西海岸,多項重金屬污染物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已經在臺灣西部近海的沉積物中被檢驗出 (Chen et al., 2007;Hung et al., 2010),對白海豚族群形成嚴重的潛在威脅。

    三、 食源減少
    根據對漁業統計年報的分析,在白海豚主要分布的六縣市海域的漁獲量多逐年下降,顯示近岸漁業資源日益減少,可能影響白海豚的生存 (漁業署,2019)。而使用生態系營養層模式對食物網及能量流轉進行分析,發現該海域中消費者所需的食物來源有70%是來自底棲的碎屑 (detritus),且生物量的轉化效率甚低,從初級消費者到次級消費者只有2.9%,主要是因為當地的能量大部分被人為捕撈帶走之故,亦顯示西海岸近海的生態系有過度捕撈的問題 (陳孟仙、邵廣昭,2011)。白海豚作為海洋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能夠利用的食物數量和品質受到限制,因而增加其生存難度。

    四、 漁業混獲
    因纏陷於漁具而死亡是全球鯨豚的主要死因之一 (Burns et al., 2002)。根據Read et al. (2006) 的估算,全球每年有高達三十萬隻的鯨豚死於漁業混獲,已對許多鯨豚族群造成威脅,最主要是由刺網所導致。在臺灣,鯨豚混獲的數量估值從每年數千隻到數萬隻不等 (Perrin et al., 2005;周蓮香,2005;2006),不確定性相當大;這主要是由於漁民在海上誤捕鯨豚時,往往在海上就將死亡的鯨豚拋棄,事後也不會通報,因此難以得知鯨豚誤捕的數量(周蓮香,2005),顯示漁業混獲是臺灣鯨豚保育上必須重視的一環。

    五、 海上活動
    海上交通船隻,特別是巨型貨輪和快艇等海上交通減少了白海豚的活動空間,船隻螺旋槳的撞擊是造成白海豚明顯傷害的原因 (周蓮香,2012; Wang and Araujo-Wang, 2018)。周蓮香 等 (2016) 訪談嘉義漁民,受訪者表示白海豚群會明顯躲避拖網船、雙拖網船和電蝦船。

    六、 水下噪音
    聲波在水中是傳遞訊息非常有效率的媒介,因此許多海洋動物 (包括鯨豚、海豹、海龜及部分倚賴聽覺的魚類等) 均使用聲音來感知環境、覓食、求偶、躲避天敵與進行社會聯繫等。而頻繁的海上交通、海事工程與海洋研究,已經帶來海洋的噪音污染,對海洋哺乳類造成嚴重影響,包括短暫性聽覺喪失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永久性聽覺喪失 (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行為障礙及聽覺掩蔽等 (Richardson et al., 2013)。 白海豚優先復育行動方案 白海豚優先復育行動保育方案(表1)的長期目標,係為瞭解及分析臺灣西海岸白海豚之空間分布、棲地熱點及族群數量,並確保其能存續於自然環境之中,將集結各機關專業及能量,共同監督與持續監測。


    白海豚復育



    白海豚保(復)育計畫執行成效

    以下就「臺灣海城白海豚保育計畫」當中的「白海豚優先復育區行動方案」四大面向說明各項具體作為:
    •  
    一、 監測研究

    (1) 自108年至112年,白海豚海上目視調查總有效努力里程達12,239公里、總有效目擊群數85群,108年及109年有效目擊白海豚皆為18群次,110年有效目擊白海豚為16群次,111 年有效目擊白海豚為13群次,112 年有效目擊白海豚為20群次。
     
    (2) 於110年完成5隻白海豚的樣本典藏、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進行族群分化與傷疤分析,建置白海豚個體資料庫等公開成果,作為管理策略的基礎。111年以台南市擱淺白海豚個體之胃內容物魚類耳石分析,建置白海豚食源魚種名錄,規劃補充食餌工作,該樣本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
     
    (3) 為擴大調查範圍,海保署於110年9月8日、22日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海洋保育巡查員白海豚陸地及海上調查教育訓練」,選定西部沿海14處陸觀點位,海保署海洋保育巡查員自110 年12月起,桃竹、苗中彰、雲嘉及臺南海洋保育站每月至少於各處點位,進行2次白海豚陸地觀測調查。累積至113年1 月底,完成547次1069小時陸地觀測,共目擊13群次,成功辨識 11 隻白海豚;112年辦理陸地觀察進階訓練課程,由漁業署科長為課程講師,介紹船舶種類及漁船、漁具、漁法辨識,增強巡查員船舶辨識能力。
     
    (4) 為瞭解白海豚棲地利用模式及棲地品質,110-112年持續利用海洋錄音機監測白海豚水下活動。112年於雲林新虎尾溪口設置海洋氣象樁監測站(Y1)與新虎尾溪口監測站(Y2)水下聲學監測系統,執行每年各2次錄音作業,分別蒐集1051及856小時。分析發現白海豚較常於溪口外側之海洋氣象樁監測站出沒,且白海豚搭聲多發生在夜間,哨叫聲則多發生於白天。


    白海豚調查

    二、 棲地維護
     
    (一) 辦理種苗放流增裕漁業資源,110年漁業署補助各單位放流魚苗逾 814萬尾(粒)種苗,111年漁業署共計放流930萬餘尾(粒)種苗。
     
    (二) 海保署自2021年起持續監測其葉綠素α(chl a)值(基礎生產力指標),發現2021年、2022年、2023年最低濃度皆發生在中港溪口,而最高濃度在2021年發生於彰濱工業區,2022年在曾文溪口,而2023年則於八掌溪。分析顯示葉綠素α較不受鹽度、濁度、pH值影響,而與水深之間則呈現負相關。
     
    (三) 海保署112年度委託清除臺灣本島及離島周圍海域49.713公噸海洋廢棄物,並補助全國各地方政府辦理海洋廢棄物清除達1,074.0公噸,共計1,123.713公噸,辦理淨海相關活動9,515場,總計參與淨海活動人數達3萬1,059人。
     
    (四) 2023年運用衛星遙測完成12件海洋污染事件蒐證,並每月監控臺灣海域國際航道、重要港口、臨海工業區、海上許可作業輸油作業地點、海域工程及海洋污染熱點等17處2,299件次污染熱點監控。建置重大海洋污染緊急應變影響查詢平台,強化油污染應變效率。
     
    (五) 環境部環保稽查處分管制系統111年涉及船舶污水或廢油相關稽查紀錄計170件。航港局於各國際商港加強管制、取締船舶排防污水、廢油辦理情形,111年度計裁處11件,裁處金額總計130萬元。
     
    (六)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為預防或減少農藥之逕流,防檢所統計辦理農藥管理人員訓練225場次,推動農藥購買實名制,統計111年359萬筆農藥銷售紀錄,陳報身分證字號率達100%。



    三、 人為衝擊管制
       
    (一)減緩離岸風機衝擊
    1. 建立臺灣鯨豚觀察員制度與查核作業,掌握鯨豚觀察員執行情形,確保制度落實以發揮保育鯨豚之功能,使綠色能源與生態保育兼顧,維護鯨豚生態安全。
    2. 修訂第三版「臺灣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截至113年2月,已有503名完訓鯨豚觀察員,協助避免鯨豚於警戒區內受施工噪音影響。
    3. 為避免離岸風機開發對鯨豚生態造成衝擊,海保署與環境部已針對8案離岸風場開發案共同執行34場鯨豚觀察員規範及環評監督現地查核(包含24場陸上查核及10場海上查核),查核開發案為:台電離岸風力發電第一期計畫、雲林(允能)離岸風力發電廠興建計畫、海能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大彰化東南、大彰化西南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彰化彰芳、彰化西島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中能離岸風力發電開計畫。其中於112年辦理7場陸上查核及4場海上查核工作。環境部已裁處8件風場違反環評承諾案,其中多屬打樁減噪措施成效不彰,水下噪音超出160分貝。
     
    (二)開發利用行為之審查
    1. 在「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內之開發利用行為,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經層報海委會許可後,才能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為之。為此,海保署盤點鄰近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開發案,共計37件,類型包含離岸風電、土方開採(疏溶)、港口擴建、海堤維護管理及其他工程。其中非風電類開發案件7案、風電類開發案件有30案。
    2. 截至113年3月,風電海纜相關案已有3案通過申請,非風電類開發案件中共有2件已通過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開發利用申請書,海保署將持續參與環境部環境影響評估會議與臺中港務分公司等相關審查,就環評承諾、環境保護對策及環境監測成果提供審查意見,持續協助監督。

     
    (三) 漁業影響
    1. 農業部公告禁止拖網漁船於距岸3浬內作業;苗栗縣及雲林縣己公告刺網漁業禁漁區,有效減少漁撈努力量。為推動刺網實名制政策,漁業署公告於110年7月1日起,使用刺網漁業漁具應依規定標示,有效減少廢棄漁網對海洋生物的威脅。
    2. 有關取締違法漁業事項,海巡署與漁業署合作訂定「沿近海漁業執法合作專案計畫」,海巡署每月安排全臺16-18 航次,其中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之中部地區每月2-3航次;另將白海豚棲地範圍6浬內常見拖網作業漁船之海域列為重點。
    3. 農業部漁業署111年收受海巡署及各地方政府之查緝沿近海漁船違規之案件計118件,其中87件已處分、10件行政指導、21件查處中。
    4. 推動各類網具監控管理。110年漁業署統計廢網回收量為 160.4公噸、刺網船實名制數量有5244 艘。111年記錄刺網漁船皆已完成實名制,全臺除臺北市、南投縣、嘉義市外之各已設置漁船海廢暫置區共計92處,並回收廢棄漁網為87.14公噸。


    四、 保育教育宣導與在地參與

    (一) 海保署署與涉及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之6區漁會合作推動白海豚棲地保護行動,成立白海豚巡護艦隊,於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巡護時自主減低船速,執行白海豚觀測、打撈海漂(底)垃圾等行動。並鼓勵漁民即時回報船隻座標及影像紀錄,每案可領1,000元獎勵金。112年則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合作推廣白海豚目擊回報,與漁民合作籌組112年白海豚巡護艦隊連繫平台,截至112年底成員計250位,累計154筆白海豚目擊資料。
    (二) 112年已於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辦理6場白海豚共識工作坊,邀請漁民、在地居民和團體及教育工作者共同討論白海豚保育議題。
    (三) 112年辦理4梯次白海豚當地海洋特色相關導覽解說培訓課程,邀請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及嘉義之漁民和對海洋環境在地導覽有熱忱及沿近海之國中小教師參與。
    (四) 為讓國人瞭解白海豚棲息環境、生態習性及所面臨之生存威脅,並促進地方發展、產業經濟活動,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本署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於112年9月至10月舉辦8場次「海洋生態旅遊-臺灣白海豚的里海願景之旅」。
    (五) 持續推動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與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等合作教育推廣,深化民眾對維護白海豚族群與棲地保育之共識。
    (六) 海保署112年補助縣市政府辦理海洋野生動物及生態保育計畫共16件,進行鯨豚保育與漁業共存宣導推廣。
    (七) 教育部111年執行「海洋教育執行計畫」,辦理海洋教師研習、培訓課程94場次;另補助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辦理學生海洋教育體驗課程及交流活動達677班次。另辦理海洋文化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新設展17場,辦理6場書展及19場海洋影展,以多元的方式推廣海洋文教。
    白海豚生態特性及保育計畫說明圖片
    圖1 臺灣白海豚保育計畫

    台灣白海豚
    圖2 白海豚個體資料庫
     
    彰化區漁業白海豚巡護艦隊_海上巡查照片
    圖3 白海豚巡護艦隊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與範圍
    白海豚監測報告
    白海豚資料庫

    4. 112年海洋保育署白海豚資料庫 pdf檔案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專家諮詢小組

    7.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白海豚專家諮詢小組-第6次定期會會議紀錄 圖片原始檔

    臺灣白海豚保育計畫
     白海豚陸地定點觀測作業指引
                                                                             
    發布單位:海洋生物保育組
    • 瀏覽人次: 21523人
    • 更新日期: 113-03-15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保育署